好好文库心得体会内容页

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研究

2024-07-16 21:09:01互联网心得体会

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研究

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就是在有效的教学时间内体现出的教学效果和教学效率。小学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的基本出发点是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地发展。要在有限的教学时间里让学生得到充分发展,如何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在当前课程改革中必须引起我们的足够重视。随着课改的深入,大家不难在许多课例中,发现不少的教师对课改实质和理念把握不到位,课堂表面热闹生动,但却失去许多正数学的东西,缺憾不少,教学效率低下。下面浅谈几点自己的感想:

一、 教学情境的创设。

在数学课课改中新理念提倡教师应关注学生的身心特点,创设适合他们的教学情境,在情景中引导他们进行观察、探索、交流与推理等数学活动,让学生将实际的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可以说情境创设让学生感受到数学乐趣,感受到数学的魅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取得一定的效果,但也有不少的教师情境创设太粗浅了,且表面化,学生开心过后却没有什么留下,思维含量很低,更别谈什么数学问题等。例如教学“11---20”各数的认识,教师拿着11只铅笔让学生猜数,生猜,师“太多了”或太少了,最后猜对是11,后全班数数验证是不是11,再接着揭示课题:今天要学的数学知识是“11---20的数”,接下来这11就没什么用了。试问数学教师如果这么辛苦创设猜数的游戏仅仅为了揭示课题吗?所以数学教学不能过度追求形式,创设花哨而无实质内容的情境。有效的课堂要让情境内容有数学的内涵,并得到充分体现,让学生在情境中真正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解释与应用的过程,进而使学生的数学活动“数学化”。上面的例子如果教师话锋一转,说:“刚才老师把铅笔攥在一起,你们不容易猜,那有没有什么摆法可让人一眼就容易看出是11根的办法呢?”不就与新课很好的衔接,学生就会为了解决容易看出11的方法进行研究思考,从而让生自主转入新课中“11的组成”部分的学习。这样情境不仅满足一年级孩子好玩的需求,而且情境有了自己的数学内涵。来源 WWw.HaoHaowenkU.cOM

二、 学习活动的指导。

数学学习活动经验的形成,在于教师创设和组织课堂中的丰富活动过程,并努力实施。所以学生的活动经验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通过教师扎实的指导并逐渐形成的,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在活动中关注学生、关注细节、关注活动中的思考,扎实有效的指导,促进学生的发展。可一些教师在教案实施中走教案,目中无人。如“面积和面积单位”的教学,师让学生摸摸桌子表面,书本的封面、黑板面等,后让学生比较两个面的的大小,就总结出物体表面的大小就叫做面积,同样道理出示几个平面图形进行比较大小,再小结封闭图形的大小就叫做面积,最后完整解释面积概念。这位教师在教学“面积”概念时 ,追求一步到位,过早符号化和数学化,缺乏对学生学习活动的指导。更有甚者还把不成功归结为学生不注意听,学生悟性差等原因。上面的案例另一位教师是这么做:1、让学生鼓掌欢迎老师,从这引出“用什么鼓掌”-------手掌面。2、摸摸自己的手掌面,说说自己的手掌面有多大,再请一个学生上来摸摸老师的手掌面,指出老师的手掌面的大小,说说老师手掌面与学生的比怎样?3、师:生活中还有很多面,你们能找几个?并摸摸,并说说你们摸的面比 怎样?(请两三名生讲)4、师:你发现刚才摸的面大小怎样?生:摸的面有大有小。5、师:这些面都是物体的表面,物体表面也有大有小,数学上把物体的表面大小叫做物体的面积。6、让生例举物体的面积。7、先出示平面图形,让生用手指出每个 图形各自的大小,再比较他们的的大小,再总结出封闭图形的大小叫做面积,最后完整解释面积概念。同样都是通过摸摸、比比 、说说的活动,但前者给人感觉只有两样东西或两个图形比较时才有面积存在,而后者却能让学生感受到物体或图形本身固有的大小叫面积。后者的教学活动关注学生,注重指导学生对“面的大小”的感受,有效应用无意注意,引导学生在活动中积极参与与思考,有效的经历概念知识的形成过程,经历数到形的数学化过程,创造条件使学生感悟“物与形”的对应本质。共2页,当前第1页12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