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化学备课教案优秀5篇
好好文库小编精心整理高二化学备课教案,希望这份高二化学备课教案优秀5篇能够帮助大家,给予大家在写作上的思路。更多高二化学备课教案资料,在搜索框搜索
高二化学备课教案(篇1)
一、指导思想
化学基本概念的学习,长期以来都陷入教师感觉难教,学生感觉难学的困境。既无生动有趣的实验,又无形象具体的研究对象,如何让概念学习的课堂也焕发出勃勃生机,对此我进行了大量探索,选取了物质的量浓度这一概念教学作为尝试。
在教育部颁布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的指导下,我力求: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的过程。
二、教材分析
1. 教材的地位及其作用
本节课选自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必修)《化学》第一册第三章第三节《物质的量浓度》第一课时。本节教材是在介绍了物质的量的基础上引入的新的表示溶液组成的物理量,通过本节的探究既巩固对物质的量的运用,又在初中化学的基础上扩充对溶液组成表示方法的认识,提高化学计算的`能力。
2.教学目标分析
依据教改的精神、课程标准的要求及学生的实际情况确立如下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
a.理解并能初步运用物质的量浓度的概念。
b.掌握溶质的质量分数与物质的量浓度的区别与联系。
c.了解物质的量浓度在生活、生产中的运用。
能力方法:
a.通过课前探究,学会获取信息和加工信息的基本方法。
b.通过对物质的量浓度概念的构建,学会自主探究获取知识、应用知识的方法。
c.通过对溶质的质量分数与物质的量浓度的对比,提高运用比较、归纳、推理的能力。
情感态度:
a.在相互交流与评价中,养成团结协作的品质。
b.关注与物质的量浓度有关的生活、生产问题,体验化学科学的发展对当代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意义。
c.通过溶液组成的不同表示方法之间的关系,渗透事物之间是相互联系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3.教学重点、难点及其成因
物质的量浓度在高中化学中具有极其广泛的应用,因此将理解并能初步运用物质的量浓度的概念确定为教学重点。hTtPs://WwW.HaoHaowenkU.cOm
帮助学生形成终身学习的意识和能力是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因此将在物质的量浓度概念的构建过程中学会自主探究获取知识、应用知识的方法确定为教学难点。
三、学情、学法分析
本节课的教学对象是高一学生,他们具有一定的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对初中接触的溶液体积与溶剂体积存在一定程度的混淆。
在本节课的学习中,引导学生自主探究感受概念、具体实例运用概念、交流评价强化概念、归纳小结升华概念,加深学生对概念的理解,同时消除学生对概念的神秘感和泛味感。
高二化学备课教案(篇2)
一、教材
1、本节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化学反应和能量变化作为主要线索贯穿在整个高中化学教学中,这是教材体系的总体安排,新教材除了以物质结构知识统帅整个化学教材外,还以化学变化中的能量变化来组织教材。其原因是化学反应过程的能量变化对人类十分重要。能源又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重要物质条件。人们目前使用的能源大多是化学反应产生的,又通过化学反应来利用能量,因此研究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它不仅可以使学生获得充分利用能源的方法,更可促使学生找到新能源以及确保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2、本节教材内容分析
本节教材包含了两个方面的内容:一为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即放热反应、吸热反应;二为燃料的充分燃烧的条件。教材内容重视理论联系实际,注意反映了化学的发展与现代社会有关的化学问题。如把一些问题放在社会的大背景下启发学生思考,使学生了解化学与社会、生活、生产、科学技术等密切联系,增强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和经济效益观念,以有利于学生理解所学的知识和学以致用。如放热反应中的热量的利用,煤的.燃烧,如何提高燃料的燃烧效率,减少污染,开发新能源等。
3、教学目标分析
知识与技能目标:使学生了解化学反应伴随能量变化,了解吸热反应和放热反应的概念,了解燃料充分燃烧的条件。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对学习资料的查找,培养学生获取信息,理解信息并得出结论的自学能力。又通过对问题的讨论,培养学生善于思考,勇于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对学生进行节约能源,保护环境的教育,培养学生爱国主义精神和辨证唯物主义思想,通过化学实验的创新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和情感,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同时,通过设置家庭小实验和研究性学习活动,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实践能力。
4、教材的重点和难点
重点: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放热反应和吸热反应
难点:化学反应中能量变化观点的建立
二、说方法
因为大纲对本节的要求都是A层次要求,我们可尝试通过设计开放性问题情境和实验情境,使具有不同思维优势的学生都能够参与到课堂中来,通过自由表达各自观点来感受成功的喜悦,同时在小组讨论和合作学习的过程中,激发学生的集体荣誉感,既活跃了学生的思维活动,又使学生体会到合作的必要与快乐,促进学生之间的合作与竞争,使课堂真正成为学生的课堂。
改变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方式,充分体现新课程理念,体现教材改革以人为本,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的思想,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能力。
三、说程序
本节内容学生在初中已积累了一定的基础知识,且内容与社会生活息息相关,也是当今家喻户晓的话题,学生很易于发挥,是学生把广泛兴趣与中心兴趣有机结合,同时培养自学能力的较好内容。
首先提前1~2天要求学生预习好本节内容并设计好问题上报教师,教师提前把问题按思维发展的过程提炼出几个核心问题,通过问题串连课堂,通过问题鼓动学生踊跃小组合作讨论,发表各组见解,不断完整问题的答案。主要问题如下:
1)化学反应有用吗?化学反应都有用吗?举例说明。
有些有用、有些有害。
2)化学反应都伴有能量变化吗?这里所指的能量你有何认识的吗?
一定。能量可能热能、光能、化学能。
3)化学反应常常伴随热量的变化,你有体会吗?为什么化学反应中会有吸热和放热现象?学生猜想,教师总结。
强调“常常”,并非一定。做好实验是建立化学反应中能量变化概念的关键。
①新旧物质组成结构不同,本身具有能量不同。
②反应中能量守恒。
③反应物生成物若以热量形式表现为放热或吸热。
∑E(反应物)>∑E(生成物)------放热反应(能量释放)
∑E(反应物)<∑E(生成物)------吸热反应(能量贮存)
④反应的吸放热与反应本身是否需要加热无关。
媒体演示非常形象直观,便于理解。
4)人类现阶段是如何利用能源?利用这些能源有何利弊?举例说明.
煤、石油、天然气等化石燃料;电力、水力、太阳能等等.
5)你认为如何来提高煤等燃料的燃烧?
从燃烧的条件上分析,充分燃烧放热多:足量空气(适量);增大接触面(固、液→气).
6)人类很多时候在利用反应放热,是否有利用反应吸热?
充分利用"家庭小实验"进行探究性实验.
7)阅读课后"资料",你有何认识?
为何要发生伊拉克战争?我国为何要实施西气东送?西电东输?
媒体演示"能源的储量"、"可开采年限"
8)人类利用能源可分为哪几个时代?
利用课后"阅读",体会到人类的不断进步与发展,对未来充满信心。
本节作业:调查家庭所用燃料的性能、价格、燃烧产物对环境的影响及提高燃烧效率的措施。通过作业培养学生研究性学习的能力。
高二化学备课教案(篇3)
一、教学内容
本节课是人教版化学选修3第一章第二节的教学内容,是在必修2第一章《物质结构元素周期律》,选修3第一章第一节《原子结构》基础上进一步认识原子结构与元素性质的关系。
本节教学内容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在复习原子结构及元素周期表相关知识的基础上,从原子核外电子排布的特点出发,结合元素周期表进一步探究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与原子结构的关系。第二部分在复习元素的核外电子排布、元素的主要化合价、元素的金属性与非金属性变化的基础上,进一步从原子半径、电离能以及电负性等方面探究元素性质的周期性变化规律。本节教学需要三个课时,本--是第一课时的内容。
二、教学对象分析
1、知识技能方面:学生已学习了原子结构及元素周期表的相关知识和元素的核外电子排布、元素的主要化合价、元素的金属性与非金属性变化,具备了学习本节教学内容的基本理论知识,有一定的知识基础。
2、学习方法方面:在必修2第一章《物质结构元素周期律》的学习过程中已经初步掌握了理论知识的学习方法──逻辑推理法、抽象思维法、总结归纳法,具有一定的学习方法基础。
三、设计思想
总的思路是通过复习原子结构及元素周期表的相关知识引入新知识的学习,然后设置问题引导学生进一步探究原子结构与元素周期表的关系,再结合教材中的“科学探究”引导学生进行问题探究,最后在学生讨论交流的基础上,总结归纳元素的外围电子排布的特征与元素周期表结构的关系。根据新课标的要求,本人在教学的过程中采用探究法,坚持以人为本的宗旨,注重对学生进行科学方法的训练和科学思维的培养,提高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以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总结规律的能力。
四、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1)了解元素原子核外电子排布的周期性变化规律;(2)了解元素周期表的'结构;(3)了解元素周期表与原子结构的关系。
2.过程与方法:通过问题探究和讨论交流,进一步掌握化学理论知识的学习方法──逻辑推理法、抽象思维法、总结归纳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在问题探究的过程中,同时把自己融入科学活动和科学思维中,体验科学研究的过程和认知的规律性,在认识上和思想方法上都得到提升。
五、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1.教学的重点:元素的原子结构与元素周期表结构的关系。
2.教学的难点:元素周期表的分区。
高二化学备课教案(篇4)
一、学习目标
1.初步学会过滤、结晶、萃取、分液、蒸馏等分离物质的实验技能,能独立完成一些简单的物质分离、提纯的实验操作,初步学会设计简单的实验方案。
2.初步了解根据混合物的性质,选择不同的分离方法对物质进行分离的实验方法。
3.结合实际事例讨论遵守实验安全守则的重要性。树立安全意识,初步形成良好的实验工作习惯。
二、教学重点及难点
分离物质等基本实验技能;设计简单的实验方案。
三、设计思路
本课重点在于引发学生的思考,通过学生自己动手实验,让他们体验实验在化学学习中的重要作用,初步了解实验方案的设计。
四、教学过程
[导入] (展示一个有过滤网的茶杯)让我们继续用化学家的眼光来观察我们周围的物质世界,这个茶杯比普通茶杯多了一个金属网,其作用是什么?在泡茶时茶叶中能溶于水的成分形成了茶叶水,为饮用方便,我们加了一个金属网,实现茶叶和茶水的分离。
这种分离方法就是我们曾经学习过的——过滤,哪种混合物可以通过过滤的方法加以分离?用这个金属网能将化学反应生成的沉淀和溶液分开吗?实验室使用的滤纸必然具有一些——小孔,其大小刚好能使溶液通过,而留下沉淀。为了保证过滤的效果和速率,实验操作中我们应该注意哪些问题?
[过渡] 我们所接触到的物质往往是混合物,化学上要研究一种物质的性质,首先需要将其中各组分分离开来,以实现物质的提纯。分离与提纯,两者之间有什么区别吗?
分离是通过适当的方法,把混合物中的几种物质分开(每一组分都要保留下来,且与原状态相同)的过程。提纯通过一定途径获取混合物中的主要成分的过程。
[讨论1] 现有含MgCl2和泥沙的粗食盐,请设计实验方案,由粗食盐提纯NaCl。
实验方案:
粗食盐混合物 粗食盐水
食盐水(含NaOH、泥沙、Mg(OH)2)
食盐水(含NaOH) 食盐水 精制食盐
[过渡] 两种固体,一种可溶于水,另一种不溶,我们就可以利用其溶解性的差异,通过过滤的方法实现分离。可加入适量化学试剂,将杂质其转变为沉淀,并通过过滤的方法除去。若两种物质都能溶解于水,例如硝酸钾与氯化钠,我们如何实现其分离呢?
[讨论2] 现有KCl和KNO3的固体混合物,请设计实验方案提纯KNO3。
混合物中各组分都溶于水,但其溶解度随温度变化不同,降温时溶解度随温度变化大的物质主要以晶体的形式析出。
[小结] 混合物的分离方法取决于混合物各组分性质的差异。
[观察] 对比饱和溴水的颜色和溴在CCl4中的颜色,为什么颜色深浅不同?
分析:溴在CCl4中的溶解度比在水中的溶解度大。
思考:向溴水中加入少量CCl4,预计会出现怎样的现象?
所谓萃取,是指利用溶质在不同溶剂里溶解度的不同,将物质从溶解度较小的`溶剂中转移到溶解度较大的溶剂中,从而实现物质的富集。
如何将水层和四氯化碳层分离?萃取之后一般通过分液的方法将互不相溶的液体分离。在实验室中,萃取和分液通常在分液漏斗中进行。
哪些物质可以从水中提取出溴?
萃取剂与原溶剂互不相溶;溶质在萃取剂中有较大的溶解度;溶质、原溶剂与萃取剂不发生任何反应。
分液操作应注意什么问题?
充分静置;保持漏斗内压强与外界大气压一致;下层溶液从分液漏斗下口放出,上层溶液从分液漏斗上口倒出。
[过渡] 冷却热饱和溶液结晶是利用不同溶质在同种溶剂中溶解性的差异实现分离,萃取则是利用同种溶质在不同溶剂中溶解性的差异。这两种分离物质的方法都与溶解性有关,我们还可以根据物质哪些性质的差异实现混合物的分离?
粗盐的提纯中最终蒸发食盐溶液获得食盐晶体,蒸发是利用物质挥发性的差异实现分离。若我们需要的是蒸出的水分,则应如何操作?将蒸出的水蒸气通过冷凝管,再收集起来,这种方法称为蒸馏。
蒸馏装置分为哪几个部分?分别需要哪些仪器?
液体的加热、蒸汽的冷凝和冷凝液的收集。(和学生一起组装仪器)
[结课] 此外,层析法也是一种重要的分离混合物的方法,有兴趣的同学可以在课后进行相关阅读。
高二化学备课教案(篇5)
【学习目标】
1、知道范德华力的概念、特点和影响因素。
2、知道氢键的形成及对性质的影响。
【课前预习】
1、分析影响范德华力、氢键的因素。
2、比较下列物质熔点的大小。
CCl4____CBr4 NH3____PH3
【新课学习】
板块一、范德华力
【问题探究一】大家知道,自然界中水存在三态变化,有固态、液态及气态水,三种状态的水,其组成与化学性质有何不同呢?分子之间是否也存在着相互作用?如有如何证明其存在?
【结论】分子间存在着将分子聚集在一起的作用力,这种作用力称为 ,是一种 作用,常见的类型有 。
【问题探究二】参看卤化氢分子的范德华力和共价键键能的比较,分析两者的强弱关系。
【结论】范德华力是存在于分子间的一种 的相互作用力,比化学键 。
1、定义: 。
2、特点: 。
3、范德华力与化学键的比较。
作用微粒 作用力强弱 意义
化学键
范德华力
【问题探究三】参看卤素单质的相对分子质量和熔、沸点的数据,交流讨论以下问题:1、卤素单质的熔、沸点有怎样的变化规律?
2、导致卤素单质熔、沸点规律变化的原因是什么?它与卤素单质相对分子质量的变化规律有怎样的关系?
【问题探究四】观察下表,
分子 相对分子质量 分子的极性 熔点/℃ 沸点/℃
CO 28 极性 -205.05 -191.49
N2 28 非极性 -210.00 -195.81
思考:相对分子质量相同或相近时,范德华力还可能与什么因素有关
【归纳整理】二、影响范德华力的因素
1、 。
2、 。
【拓展视野】几种类型的范德华力:
板块二、氢键的形成
【知识回忆】1.解释同温同压下,O2在水中的溶解量比N2在水中大。
2.比较熔点高低:
(1)CH4、SiH4 (2)H2S、H2O
【问题探究一】氧和硫同为ⅥA族元素,H2O和H2S的结构也很相似。从相对分子质量对分子间作用力和物质性质影响的角度分析,应该是H2S的沸点高于H2O,但通常情况下,H2O是液体(沸点为100℃),H2S是气体(沸点为-61℃)。你知道导致H2O沸点“反常”的原因吗?
(结合图:一些氢化物的沸点)
【介绍】氢键的形成过程
【归纳整理】1、氢键的形成过程
2、氢键的形成条件
3、氢键的特征
4、氢键的强弱(与范德华力相比)
5、氢键的表示方法
【问题探究二】1、写出氨气溶于水后,可能存在的氢键。并指出溶质与溶剂分子间最可能的氢键。
2、醋酸分子在气态时常以二聚体形式存在,请写出二聚体分子,并标明氢键。
3、试分析下列两个物质分子可以在什么部位形成氢键?
【归纳整理】6.氢键的类型
邻羟基苯甲酸和对羟基苯甲酸的氢键类型分别为: 。
【问题探究三】1、冰的熔化热为5.0kJ/mol,冰中的氢键键能为18.8kJ/mol,液态水中有氢键吗?
2、比较HF与H2O的沸点高低,请推测可能的原因。
【归纳整理】7、氢键的存在
【问题探究四】1、解释氨极易溶于水的原因。
2、比较氟化氢与氯化氢熔点的高低。
3、比较下列两种物质的熔点的高低。
【归纳整理】8、氢键对物质性质的影响
(1)氢键对物质熔沸点的影响:一般来说,有 无;分子间 分子内。
(2)氢键对物质溶解度的影响:
【交流与讨论】见书P53
【课时训练】
1.当干冰气化时,下列所述各项中发生变化的是( )
A.分子间距离 B.范德华力 C.分子内共价键 D.化学性质
2.固体乙醇晶体中不存在的作用力是( )
A.离子键 B.极性键 C.非极性键 D.范德华力
3.下列物质性质的变化规律与分子间作用力有关的是( )
A.HF、HCI、HBr、HI的热稳定性依次减弱
B.金刚石的硬度大于硅,其熔、沸点也高于硅
C.NaF、NaCl、NaBr、NaI的熔点依次降低
D.F2、Cl2、Br2、I2的沸点依次升高
4.共价键、离子键和范德华力是构成物质时粒子间的不同作用力。下列物质中,只含有上述一种作用力的是( )
A.干冰 B.氯化钠 C.氢氧化钠 D.碘
5.下列物质,微粒间只存在范德华力的是( )
A.Ne B.NaCl C.SiO2 D.Na
6.常温下三氯化氮(NCl3)是一种淡黄色液体,其分子结构呈三角锥形,以下关于NCl3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分子中N—CI键是非极性键 B.分子中不存在孤对电子
C.它的沸点比PCl3沸点低 D.因N—Cl键键能大,它的沸点高
C.共价键 D.金属离子与自由电子间的作用力
7.分子的范德华力为 ,化学键为 ,则 、 的大小关系是( )
A. > B. < C. = D.无法确定
8.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
A.极性分子中的化学键都有极性
B.相对分子质量越大,范德华力越大
C.HI分子间作用力比HBr分子间作用力大,故HI没有HBr稳定
D.双键和叁键都是重键
9.下列物质内部微粒间既存在极性键又存在非极性键还存在范德华力的.是( )
A.CO2 B.H2O2 C.H2O D.CH3CH2OH
10.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分子间作用力是分子间相互吸引力的总称
B.分子间作用力对物质的液化起一定作用
C.分子间作用力只存在于化合物之间
D.分子间作用力是一种特殊的化学键,只不过比较微弱而已
11.在解释下列物质的变化规律与物质结构间的因果关系时,与化学键的强弱无关的变化规律是( )
A.HF、HCl、HBr、HI的热稳定性依次减弱
B.金刚石的硬度大于硅,其熔点高于硅
C.NaF、NaCl、NaBr、NaI的熔点依次减小
D.F2、Cl2、Br2、I2的熔沸点逐渐升高
12.分析下列各物质的物理性质,判断构成固体的微粒问以范德华力结合的是( )
A.氮化铝,黄色晶体,熔点2200℃,熔融态不导电
B.溴化铝,无色晶体,熔点98℃,熔融态不导电
C.五氟化钒,无色晶体,熔点19.5℃,易溶于乙醇、丙酮中
D.溴化钾,无色晶体,熔融时或溶于水时能导电
13.下列各组物质汽化或熔化时,所克服的粒子间的作用力属于同种类型的是 ( )
A.碘和干冰的升华 B.二氧化硅和生石灰的熔化
C.氯化钠和铁的熔化 D.苯和乙烷的蒸发
14.在单质的晶体中,一定不存在 ( )
A.离子键 B.分子间作用力
C.共价键 D.金属离子与自由电子间的作用力
15.下列四组物质中,两种分子不具有相同核外电子总数的是 ( )
A.H2O2和CH3OH B.HNO2和HClO C.H2O和CH4 D.H2S和F2
16.共价键、离子键、分子间作用力都是构成物质的粒子间的不同作用力,下列晶体中,存在两种作用力的是 ( )
A.氯化银 B.过氧化钠 C.干冰 D.金刚石
17.现有如下各说法:
①在水中氢、氧原子间均以化学键相结合;
②金属和非金属化合形成离子键;
③离子键是阳离子、阴离子的相互吸引;
④根据电离方程式:HCl=H++Cl—判断HCl分子里存在离子键;
⑤H2分子和Cl2分子的反应过程是H2、C12分子里共价键发生断裂生成H、C1原子,而后H、C1原子形成离子键的过程;
上述各说法正确的是 ( )
A.①②⑤正确 B.都不正确 C.④正确,其他不正确 D.仅①不正确
18、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
A.氧气的沸点低于氮气的沸点 B、稀有气体原子序数越大沸点越高
C、分子间作用力越弱分子晶体的熔点越低
D、同周期元素的原子半径越小越易失去电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