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好文库范文大全内容页

八年级物理渗透法制教案

2024-06-17 21:09:02互联网范文大全

八年级物理渗透法制教案【6篇】

我们将以学生为中心,鼓励他们积极参与讨论和互动,以促进他们的思考和学习。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八年级物理渗透法制教案,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八年级物理渗透法制教案 (精选篇1)

一、 知识教学点

1、 知识功的原理

二、 能力教学点

1、 观察、分析、总结、归纳的能力

2、 动手实验能力

3、 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 德育渗透点

对学生进行物理学史的教育,培养学生热爱科学,为科学勤奋学习的情感

四、 重点及解决办法

功的原理,第三册功的原理。通过学生分组实验,创设物理情景,学生讨论等方法突出重点

五、 难点及解决办法

对功的原理的理解,动力对机械所做的功,机械克服阻力所做的功的理解。解决方法:采取演示实验和学生实验相结合的方法,用启发、讨论、交谈法突破难点

六、 教具准备

投影片 铁制大滑轮一个 塑料小滑轮28个 杠杆一根 钩码28套 定滑轮一只 细线若干 弹簧秤28个

七、 教学过程

一、 新课引入

1、前面我们已经学过了功和功率,今天我们学习一个与机械做功有关的原理------功的原理。(出示学习目标)

片一:

我们的目标:

1、 知道功的原理,能用功的原理分析日常生活中比较简单的实际问题。

2、 进一步训练我们观察、分析、概括、推理能力和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出示一个重物,问:在生活中,要把这个物体运到高处,你有哪些方法?(讨论)

讨论后得出:

(1) 可以直接用手把物体拉上去(片二)

(2) 可以用杠杆把物体提上去(片三)

(3) 可以用动滑轮,定滑轮或滑轮组把物体提升(片四)

3、请大家思考:

用手把物体拉上去,拉力对物体做功了吗?

用杠杆,动滑轮等简单机械提升物体时,动力对机械要做功吗?如何计算?(W1=FS)机械要对重物做功吗?如何计算?(W2=Gh)机械对工作对象做功,我们就说机械克服阻力做了功。在实际生活中,大家为什么要选择简单机械呢?讨论思考,小结(见投影片五)

片二: 片三

可以省力 (但费距离 所以不省功)

可以省距离 (但费力 所以不省功)

使用简单机械

可以改变施力方向 (既不省力,也不省距离,同样不省功)

片四 片五(做成覆盖片)

二、 新授

1、那么,动力对机械所做的功,与机械克服阻力所做的功相比,两者大小是否一样?或者说,使用简单机械能不能省功?下面我们用动滑轮提升重物的实验研究这个问题(引导学生预习实验方法,原理,实验步骤及实验注意事项)

2、学生实验,完全下列表格:(投影六)( 来源 Www.HaoHaOWENkU.com )

实验次序

钩码重(牛)

弹簧秤示数(N)

钩码提升高度(m)

绳子自由端移动距离(m)

动力对机械做的功W1(J)

机械克服阻力做的功W2(J)

四、课堂练习(投影九)

1、 功的原理内容是什么?

2、 既然任何机械都不做功,人们为什么还要使用机械呢?

3、 判断对错:

A、使用定滑轮不省力,也不省功 ( )

B、使用动滑轮省一半力,所以省一半功 ( )

C、使用机械不能省功,但一定省功 ( )

D、省距离的机械一定费力 ( )

E、使用任何机械都不能省功,因此使用机械是无益的( )

F、功的原理只适用于自重和摩擦不计的理想机械 ( )

G、要把20N的物体举高1米,不论使用何种机械都不省功,动力做功至少20焦。

完全投影片五,加深对功的原理的理解,加深使用任何机械均不省功的理解。

4、 一人用一根轻质杠杆将重为500牛的物体举高时,做了250焦的功,求物体被提升的高度。

五、布置作业

1、 完成课后作业1、2

八年级物理渗透法制教案 (精选篇2)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知道温度表示物体的冷热程度.

2.知道温度计的构造、原理以及摄氏温度的规定.

3.常识性了解摄氏温度和热力学温度的关系.

能力目标

通过观察和分析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分析概括能力.

情感目标

培养学生使用物理仪器测量的良好习惯.

教学建议

本节是初中生接触热学的第一节课,只涉及了热学的最基本知识点.

教材首先介绍“温度”的概念,用实例阐明人类和温度的密切关系,确切知道温度很重要.然后通过一个小实验让学生进一步明白靠感觉的不可靠性,是不科学的.要树立使用工具得出正确结论的严谨科学态度.接着具体讲解了实验用温度计的原理、构造,着重介绍了体温计的的测量范围、最小刻度值、用水银的原理和它的特殊结构及特殊用法.介绍了计量温度的两个不同方法:摄氏温度的规定,具体摄氏温度的读法和专用符号的使用;热力学温度的规定,单位名称、专用符号以及这两种温度计量方法的关系.

在课本的引言部分学生已经明白物理是一门研究力、热、声、光、电等现象的自然科学.本节是研究热学的第一节内容,应该首先向学生交代本章讲的为热学的入门,是热学的基本知识.具体到本节可以从最常见的、比较了解的水的各种形态,不同冷热的水入手.让学生感觉一下水的冷热,提出感觉的不可靠性,进而说明使用仪器的准确性和科学性.过渡到温度计和温度的计量方法上。

强调摄氏温度、热力学温度的规定、正确读法、专用符号的使用以及它们二者之间的关系.

教学设计示例

温度计

课题

温度计

教学目标

1.知道温度表示物体的冷热程度

2.知道温度计的构造、原理以及摄氏温度的规定

3.常识性了解摄氏温度和热力学温度的关系

教学重点

温度计的构造、原理以及摄氏温度的规定

教学难点

摄氏温度和热力学温度的关系

教学方法

讲授、实验

教具

玻璃杯、热水、冷水、实验用温度计、体温计、寒暑表、冰块

知识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一、复习引言部分

物理是研究力、热、声、光、电等现象的自然科学,

二、引入新课

指出温度跟人类生活的密切关系,温度的概念.引导学生发现感觉的不可靠,

三、实验用温度计

温度计原理:利用液体的热胀冷缩来测量温度.观察温度计的构造、测量范围及分度值.

四、摄氏温度

讲解摄氏温度的规定,每个分度值代表1摄氏度.摄氏温度的正确表示方法及正确读法

五、热力学温度

介绍宇宙温度的下限――绝对零度,以绝对零度为起点的温度计量方法叫热力学温度.

热力学温度和摄氏温度的关系

六、体温计

着重讲解体温计的.原理、测量范围、最小刻度值、特殊结构及用法

七、小结

温度计原理和温度的计量方法

八、作业

P46—1、2、3

教师引导学生实验:去体验先后把手放在冷水热水以及温水中的不同感觉

教师出示实验用温度计,引导学生进行观察.

出示体温计,引导学生观察.示范用法并引导提问

自己得出结论:冷热只是相对概念,靠感觉根本区分不了温水的冷热程度

学生总结得出温度计构造、测量范围,并提问:C的意思和分度值代表什么?

观察细节,并提问

探究活动

【课题】

人类的“热”现象的探索和利用

【组织形式】

学生小组

【参考题材】

1.热力学发展的历史.

2.我国古代对热的认识.

3.温度计的类型和发展.

4。生活中的热现象.

【评价】

1.所查阅的资料.

2.资料的丰富性和来源的丰富性.

3.学生对一些问题的见解.如绝对零度的理解.

八年级物理渗透法制教案 (精选篇3)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能根据二力平衡条件和力与运动的关系描述物体的浮沉条件;

2、运用物体的浮沉条件解释生产、生活中的一些现象。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改变物体所受的重力或浮力的大小,使物体在液体或气体中处于不同的浮沉状态;

2、认识浮力知识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价值。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通过对轮船、潜水艇、气球、飞艇的浮沉原理的学习,体验科学、技术、社会的紧密联系;

2、通过浮力知识应用实例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良好学风,激发学生学习情趣;通过学生自己的探究实验,激发学习欲望。发展积极探索的精神,获得谋求内部协调统一的成功体验。

二、教学重难点

本节内容是在上一节学习浮力概念和阿基米德原理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物体的浮沉条件,并与上一节内容构成完整的浮力知识体系。本节知识是前面所学力学知识的综合应用,与力、重力、二力合成和密度等知识联系密切。本节内容包括两个知识点:一是物体的浮沉条件,二是轮船、潜水艇、气球、飞艇和密度计的浮沉原理。前者重在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而后者重在使学生认识到浮沉条件在社会生活中的应用及其重要意义。物体的'浮沉条件是分析各种浮沉现象的基础,所以通过实验观察,认识物体的浮沉现象及探究物体的浮沉条件是本节课教学的重点。要弄清浮沉条件,关键是对浸没在液体中的物体进行受力分析。本节教材要运用阿基米德原理分析物体在液体中受到的浮力的变化,并比较浮力和重力的大小,需要较强的思维能力,因此是本节教学的难点。

三、教学策略

根据浮力知识的教学分解,本节教学的主要知识有两个:一是物体的浮沉条件;二是浮沉条件的应用。知识本身的难度并不算大,但贯穿在从如何调节浮力与重力的大小关系去理解浮力的应用事例这个分析过程要求较高,是进行本节教学的关键,为此,本节教学的策略设计是:首先观察、分析、比较物体的浮沉情况,引导学生从受力条件和密度条件两个方面认识物体的浮沉条件,通过调节浮力与重力的大小关系,达到理解浮沉条件在轮船、潜水艇、气球和飞艇诸方面的应用。

四、教学资源准备

多媒体课件、烧杯、水、土豆、苹果、橡皮泥、潜水艇模型、热气球模型。

八年级物理渗透法制教案 (精选篇4)

一、教材分析

升华和凝华是物态变化的两种现象,与前面已讲的熔化和凝固、汽化和液化四种现象构成完整的物态变化知识体系。尽管升华和凝华在我们南方并不少见,但却不易被学生注意,小学自然课本中也没有讲过;且气体不易看见,而难于直接观察到。

本节是在学生学习了前面四种现象的基础上来进行教学的,学生可用探究冰的熔化过程、水的汽化过程的方法来探究碘的升华过程,进一步培养他们的科学探究能力。

如何探究碘的升华过程既是本节的重点,又是本节的难点。尝试用升华吸热、凝华放热来解释自然界和生活中的一些现象也是本节的重点。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知道升华和凝华的概念;

(2).知道升华要吸热,凝华要放热;

(3).知道生活中的升华和凝华现象。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察了解升华和凝华现象,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2).通过识别生活中常见的物态变化现象,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教学活动,激发学生关心环境,乐于探索勇于实践的精神;

(2).通过做碘的升华和凝华实验,培养学生欣赏色彩美的能力。

三、说重点与难点

重点:认识升华、凝华现象,系统整理本章知识

难点:分析升华、凝华现象

四、教法:实验探究法、分析讨论法。

五、学法:实验探究法

六、教具:

教师:试管、铁架台、石棉网、酒精灯、碘、樟脑丸、挂图、烧杯、热水、新、旧白炽电灯各一只、多媒体。

七、教学过程:

复习总结,引入新课

前面我们已学习了有关自然界中物质状态及其变化的情况。下面来做一个简单的回忆和归纳。

1、自然界中的物质常见的存在状态有哪些?

2、发生在固态和液态之间的变化过程分别叫什么?是吸热还是放热?

3、生活中有哪些现象属熔化?哪些现象属于凝固?

4、发生在液态和气态之间的变化过程分别叫什么?是吸热还是放热?

5、汽化的两种方式是什么?它们有哪些相同点和不同点?

6、那么我们来猜一猜:自然界中,固态与气态之间能否转变呢?举例说明。

把已经学过的四种物态标在物态变化三角形上,问:物质能否从固态变成气态?能否从气态直接变成固态?

引导学生分析以下自然现象:

1、北方冰冻的衣服在寒冬也会干

2、霜的形成

分析说明:固态与气态之间能转变。

新课教学

升华和凝华

演示碘的升华和凝华,引导学生通过实验、进行观察。

现象:

1、缓缓加热,固态的碘没有熔化,而是直接变成了紫色的碘蒸气;

2、移去酒精灯,停止加热,冷却,碘蒸气没有液化,直接变成固态的碘。

由此总结出升华和凝华概念。

升华:物质由固态直接变成气态的现象。凝华:物质由气态直接变成固态的现象。强调“直接变成”。

练:下列现象中属于凝华的是

A、早春的雨B、初夏的雾c、深秋的露D、冬初的霜

升华吸热、凝华放热

分析碘的升凝华实验

1、缓缓加热,碘才发生显著的升华现象。这说明物质升华要吸热。

2、移去酒精灯,停止加热,碘蒸气稍稍冷却,碘才凝华。这说明凝华要放热。

结论:物质升华时吸热,凝华时放热。

强调:吸热、放热既是现象,又是条件。

练:解释下列现象

1、霜的`形成;

2、放在衣橱中的卫生球越来越小;

3、天气寒冷时,教室玻璃内表面出现的“窗花”;

4、用久了的灯泡壁会变黑;

5、利用“干冰”进行人工降雨。(参见课本);

6、冬天,始终冰冻的湿衣服也会干。

课堂小结

1、升华:物质由固态直接变成气态的现象叫升华。升华时要吸热。

凝华:物质由气态直接变成固态的现象叫凝华。凝华时要放热。

2、用物态变化三角形总结各种物态变化

巩固练习(利用多媒体展示)

(1)、灯泡中的钨丝用久了会变细,这是由于钨丝在高温下会产生_____现象,玻璃泡发黑则是由于钨蒸气遇冷时______的结果。

(2)、北方冬天清晨,在有人居住的房屋窗户上往往会出现冰花,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出现在窗内侧,由大量水蒸气凝华而成

B.出现在窗内侧,由水凝华而成

c.出现在窗外侧,由大量水蒸气凝华而成

D.出现在窗外侧,由水凝华而成

(3)、固态二氧化碳(干冰)可以灭火,其主要原因是它遇热____时要_______大量的热,使可燃物周围的温度降低,不能达到着火点,同时密度较大的二氧化碳又隔绝了空气,使可燃物不易燃烧。

(4)、唐朝诗人张继的名诗《枫桥夜泊》,有一句“月落乌啼霜满天”,我们也常听到有人说“下霜了”,霜真是从天上落下来的吗?请你注意观察“下霜”时霜是在树叶上表面还是在树叶下表面,还是不管哪一个表面都有呢?

5、布置作业

(1)阅读P43生活

八年级物理渗透法制教案 (精选篇5)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弹力及弹力产生的条件。

2.了解弹簧测力计测量力的原理。

3.会正确使用测力计测量力的大小。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察和实验,了解弹力产生的原因,了解生活中常见的弹力。

2.通过实验,探究并验证弹簧的伸长与拉力的关系。

3.经历使用弹簧测力计的过程,学会弹簧测力计的使用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对周围生活中弹力应用的实例有浓厚的兴趣,体会科学技术的价值。

2.通过对弹簧测力计使用的探究,培养学生乐于探索日常用品中的科学道理的情感、培养学生探索新器件的能力。

3.通过对弹簧测力计的制作,培养学生勤于动手的科学态度和严谨细致的科学作风。

二、教学重难点

与弹力有关的现象在日常生活中学生经常见到,弹簧伸长与外力的关系又是制作弹簧测力计的原理,会正确使用弹簧测力计测量力,是进一步学习重力、浮力、简单机械等知识的必备技能。对弹力的概念只要求了解它是怎样产生的,不必分析它的三要素,重点放在学会使用弹簧测力计测量力的大小,让学生边探索边思考边试着应用,为学生在今后的工作与生活中遇到新器材,需要探索其使用方法打下了重要的.基础。

三、教学策略

通过前面学习,学生已经了解一些力的有关知识,知道了力的作用效果,以及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学生对弹力的感性认识较多,生活中形形色色的弹簧随处可见,弹力的应用也很多,因此能很自然地通过实验或实例引入弹力的教学。教学中要注重对学生生活经验的挖掘,体现新课程“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理念,使抽象的物理概念变成生动形象的认知对象,从而有效地降低了学习的难度,让学生在活动中,获得知识、提升能力。

弹簧测力计制作原理、测量力的方法是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通过探究影响弹力大小的因素,引导得出弹簧测力计的原理,从而自己制作弹簧测力计。对于弹簧测力计的使用方法及注意事项。可以引导学生阅读说明书、观察构造、练习使用、交流总结等多种学习方式,让学生始终处于学习的主体地位,培养他们的获取新知识的能力。

四、教学资源准备

多媒体课件、弹簧、弹簧测力计、橡皮筋、橡皮泥、钢尺、头发等。

八年级物理渗透法制教案 (精选篇6)

课前分析:

【教材分析】

《功》是教科版初中物理八年级第十一章第一节。从内容来看这是一节典型的概念型新授课,包括两个重要的概念:功和功率。物理概念的教学几乎遍及每一节初中物理课。功是在学习了力的基础知识之后描述力的另一种效果的物理量,本节综合地应用力与运动关系等知识来展开介绍的,它既符合了由易到难、由简到繁的认知规律,又保持了知识的结构性和系统性。可以说是前面所学的知识的延伸,又为学习功率、机械效率、机械能等知识的基础,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而功的概念比较复杂、抽象,因此这一节是本章的重点和关键,并且功和功率的知识对人们的日常生活,生产技术和科学研究有着较大的现实意义。

教材的编排符合,物理概念的教学的程序:包括为什么要引入这个概念;引入它有什么作用;在引入和形成概念后,进而加以巩固和深化。教材中对两个物理量的引入都源自生活实例,建立的过程又是通过学生观察或是新旧知识的类比,最终又回到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加以巩固。

【学情分析】

八年级学生大致在15岁左右,抽象思维还不成熟,在学习过程仍需一些感性认识作为依托,因此在教学中借助演示实验和实例分析,加强直观性和形象性,以便学生理解和掌握。在物理学中功与能量紧密结合,功是过程量,能量是状态量,功是能量转化的量度。在没有学习能的转化的知识的情况下,功的定义是很难下的。但学生已有一定的力学基础知识,可以引导学生充分利用已有认知水平来构建“功”的概念。

【教学目标】:

按照新课标要求制定三维目标:

1.通过分组观察、比较、讨论,知道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学会判断力是否做功。理

解功大小的计算公式、单位,并会用公式进行简单的计算。

2.通过自读、思考、讨论、实践,理解功率的概念和计算公式,并会用公式进行简单

的计算。尝试应用物理知识解决身边的物理问题,体会“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

走向社会”

3.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和科学探究能力;培养学生团结

协作,善于观察和探索的习惯;树立爱国情感和民族自豪感。

【教学重点】

功的含义及计算,是学习功率和以后学习机械效率的基础,功率概念及计算在中考中占有重要的位置,在实际生活中又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因此,我把利用W=FS、P=W/t进行简单的计算作为本节的重点。

【教学难点】

机械功的概念非常抽象,在生活中也很少涉及,在尚未讲到能的转化概念之前功的定义是不容易清楚给出的,所以教材中没有对物理学名词“功”下定义,而是利用生活实例和图片,说明一个力作用在物体上,物体在这个力的作用下移动了一段距离,这个力的作用就有了成效。力做功必须同时满足两个必要因素,要描述这个过程力学里就说这个力做了功,引出力学里的“做功”,对学生理解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有好处。学生常常把生活中的“做工”与物理学中的做功相混淆,分不清有没有做功,是哪个力在做功,因此,我把判断一个力有没有做功作为本节的难点。

【教学方法】

根据本节课特点,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使用身边常见的实物进行演示,引导学生分组观察和实例分析,拉近教学内容与生活的距离,让学生深切地感受到科学的真实性,感受到科学和社会、科学和日常生活的关系。综合应用学生体验、讲授和分组讨论并辅以讲练结合等多种形式的教学方法,提高课堂效率,培养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充分体现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原则。

在学习知识的同时,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情感教育是通过汶川地震、新疆雪灾、青海玉树地震的实例,加入到课程过渡或练习中。让学生感到时时处处留意,都会发现有物理,更感觉到大灾面前有大爱,一方有难八方支援,母爱的伟大,让学生学会感激,学会珍惜。努力实现既教书又育人,对学生进行情感和价值观的教育。

在设计理念上,主要突出“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的新课程理念。注重学生全面发展,培养参与意识和探究精神,提升到培养学生的情感和价值观;体现了学生采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进行自主学习和教师为学生提供了自由选择的最大空间,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体验到成功的快乐

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实录)】

(教学中应了解、学习研究物理问题的方法为基础,掌握知识为中心,培养能力为方向,紧抓重点突破难点,不丢弃情感和价值观的教育)具体设计如下:

1、复习提问相关知识

师:(1)什么是力?单位是什么?(用激励的目光环视四周,找中下游水平的学生回答)生: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单位是牛顿,简称:牛

师:(2)力的三要素是什么?力的作用效果有哪些?生: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效果是改变物体运动的方向或改变物体的形状。

师:(3)重力的方向?

生:向下。(别的同学提醒)不,竖直向下。

2、新课的引入:(通过多媒体展示生活中,一些搬运东西的图片)启发学生思考

师:它们有哪些共同特点?我们怎样描述这个过程?(学生们边观察边议论)

生:都在用力移动物体。有力作用在物体上,效果一样使物体改变了位置。(培养学生善于观察生活,从生活中去寻找物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进行探究)

板书:一、力做功

3、功的概念:

力学中的功与力联系紧密,功吸取了“成效”的意思。(请同学们阅读课本P78,教师巡视,

询问对成效的理解情况)

师:小聪拉箱子发生了什么效果或者成效?

生:移动了一段距离,有了成效。(个别学生小声议论)

师:小明呢?生:虽然费了力,但箱子没有动,没有成效。

师:重力也作用在物体上,有没有成效呢?

生:在重力方向上没有移动距离,没有成效。

师:物理学中规定,如果物体受力且沿受力方向移动一定的距离,就说力对物体做了功。教师板书:F)(彩笔混合书写用彩笔混合书写是为了醒目)(s)

4、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

在引入功的概念后,教师引导学生从功的概念分析:物体受了力,并在力的方向上移动

距离,那就表示力做了功。从而得出了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1,作用在物体上的力。2,物体在这个力的方向上移动的距离。此时学生对功理解并不透彻。这时让学生多媒体中的生活劳动场景。(学生兴趣很高,不时传出讨论声)

师:对物体施力有什么不同的成效?

生:(1)小孩推石头、搬石头。都有力没有移动距离,无成效不做功。

(2)汽车刹车因惯性,有距离无力,成效不时来自力,不做功。

(3)有力也有距离,但力的方向和通过的距离互相垂直,有成效与该力无关系,该力

不做功。(教师欣喜,为进一步加深理解,做简单的演示)

教师利用学生身边的实物进行演示并分析。(如粉笔盒,学生文具、水桶等,可以提起水桶从教室前走到后面,让学生分组讨论后判断在什么情况下做功,什么情况下不做功,同时进行图片展示。学生们释然)得出力不做功的三种情况:

⑴不动无功:有力作用在物体上,但物体静止不动

⑵不劳无功:物体靠惯性运动,虽然有距离,但没有力作用在物体上

⑶劳而无功:有力作用在物体上,物体也移动了距离,但力的方向和通过的距离互相垂直(利用身边的实例进行分析,不仅贴近生活,激发学生的兴趣还使学生加深了对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的理解。边观察边分析,轻轻松松突破难点)随即让学生进行巩固练习:

1、力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是和。

2、下述情况哪些力做功:

A.用水桶从井中打上水来

B.手提水桶原地不动

C.手提水桶在水平地面上前进

D.汶川地震后一男孩推水泥板救同学但未推动

E.新疆雪灾发生后,我工程兵利用大型工程车推雪开辟生命之路

F.踢出去的足球在地面上滚动了一段距离

G.苹果从树上落下砸在巨人头上(各小组的代表主动站出来回答,积极性非常高。这样做能趁热打铁,第一时间了解学生的掌握情况。同时进行情感和价值观的教育。)

5、功的计算:

师:同学们已知道了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现请你们猜猜:做功的大小可

能与什么有关?

生:(发言)大小、方向、作用点、距离??

师:你们的猜想应怎样得到证实?(引导复习探究的步骤)

生:(讨论后)

师:能证实猜想是否正确,除了用实验外,也可以采用别的方法。下面请

同学们根据你自己猜猜,结合我们的课本,也可以参阅课外的书籍、

网络资源进行学习. (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学生讨论后)师:物理学中规定:功等于力与物体沿力的方向移动距离的乘积。

[板书]:二、功的计算

1、功的计算公式:功=力×距离(说明:计算式、决定式,但不是定义式)

2、单位:牛·米N·m焦J

(每学习一个新的物理量,都要让学生在脑子里形成大小的概念。)

师:1N是手托起两个鸡蛋所用的力,1J应该是多少呢?

生:1J就是把一个鸡蛋举高2m所做的功。(或把两个鸡蛋举高1m)

自读例题后练习。

[实战演练]:灰太狼用20N的水平拉力,把重100N的喜羊羊拖回了1000m外的家;红

太狼把喜羊羊背上了10m高的狼堡;喜羊羊趁两狼烧水的功夫,逃脱了

并从3m高的窗户跳了出去。

试求:灰太狼、红太狼、喜羊羊各做了多少功?

(一名学生板演,其余写在练习本上。练习题中编入热播动画片的主角,能激发学生参与意识,多媒体中展示三位主角的图片,来刺激学生的视觉,

课堂气氛活跃。)

6、功率:

展示玉树灾区画面。(学生们的表情顿时变了)

师:20__年4月14日青海省玉树藏族自治州玉树县发生了里氏7.1级特大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