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好文库范文大全内容页

初三物理欧姆定律教案

2024-06-17 03:51:02互联网范文大全

初三物理欧姆定律教案(精选5篇)

教案是教师经验和智慧的结晶,能够为教学提供有力支持。教案是教师教学过程中必不可少的指导工具,能够提升教学质量和效果。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初三物理欧姆定律教案,如果大家喜欢可以分享给身边的朋友。

初三物理欧姆定律教案 【篇1】

一、教材分析

《欧姆定律》一课,学生在初中阶段已经学过,高中必修本(下册)安排这节课的目的,主要是让学生通过课堂演示实验再次增加感性认识;体会物理学的基本研究方法(即通过实验来探索物理规律);学习分析实验数据,得出实验结论的两种常用方法——列表对比法和图象法;再次领会定义物理量的一种常用方法——比值法、这就决定了本节课的教学目的和教学要求、这节课不全是为了让学生知道实验结论及定律的内容,重点在于要让学生知道结论是如何得出的;在得出结论时用了什么样的科学方法和手段;在实验过程中是如何控制实验条件和物理变量的,从而让学生沿着科学家发现物理定律的历史足迹体会科学家的思维方法、

本节课在全章中的作用和地位也是重要的,它一方面起到复习初中知识的作用,另一方面为学习闭合电路欧姆定律奠定基础、本节课分析实验数据的两种基本方法,也将在后续课程中多次应用、因此也可以说,本节课是后续课程的知识准备阶段、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要让学生记住欧姆定律的内容及适用范围;理解电阻的概念及定义方法;学会分析实验数据的两种基本方法;掌握欧姆定律并灵活运用、

本节课的重点是成功进行演示实验和对实验数据进行分析、这是本节课的核心,是本节课成败的关键,是实现教学目标的基础、

本节课的难点是电阻的定义及其物理意义、尽管用比值法定义物理量在高一物理和高二电场一章中已经接触过,但学生由于缺乏较多的感性认识,对此还是比较生疏、从数学上的恒定比值到理解其物理意义并进而认识其代表一个新的物理量,还是存在着不小的思维台阶和思维难度、对于电阻的定义式和欧姆定律表达式,从数学角度看只不过略有变形,但它们却具有完全不同的物理意义、有些学生常将两种表达式相混,对公式中哪个是常量哪个是变量分辨不清,要注意提醒和纠正、

二、关于教法和学法

根据本节课有演示实验的特点,本节课采用以演示实验为主的启发式综合教学法、教师边演示、边提问,让学生边观察、边思考,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在教材难点处适当放慢节奏,给学生充分的时间进行思考和讨论,教师可给予恰当的思维点拨,必要时可进行大面积课堂提问,让学生充分发表意见、这样既有利于化解难点,也有利于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使课堂气氛更加活跃、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要使学生领会物理学的研究方法,领会怎样提出研究课题,怎样进行实验设计,怎样合理选用实验器材,怎样进行实际操作,怎样对实验数据进行分析及通过分析得出实验结论和总结出物理规律、同时要让学生知道,物理规律必须经过实验的检验,不能任意外推,从而养成严谨的科学态度和良好的思维习惯、好好文库整理 HaoHaowenkU.coM

三、对教学过程的构想

为了达成上述教学目标,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自觉性,对一些主要教学环节,有以下构想:

1、在引入新课提出课题后,启发学生思考:物理学的基本研究方法是什么(不一定让学生回答)?这样既对学生进行了方法论教育,也为过渡到演示实验起承上启下作用

2、对演示实验所需器材及电路的设计可先启发学生思考回答、这样使他们既巩固了实验知识,也调动他们尽早投入积极参与

3、在进行演示实验时可请两位同学上台协助,同时让其余同学注意观察,也可调动全体学生都来参与,积极进行观察和思考

4、在用列表对比法对实验数据进行分析后,提出下面的问题让学生思考回答:为了更直观地显示物理规律,还可以用什么方法对实验数据进行分析?目的是更加突出方法教育,使学生对分析实验数据的两种最常用的基本方法有更清醒更深刻的认识、到此应该达到本节课的第一次高潮,通过提问和画图象使学生的学习情绪转向高涨

5、在得出电阻概念时,要引导学生从分析实验数据入手来理解电压与电流比值的物理意义、此时不要急于告诉学生结论,而应给予充分的时间,启发学生积极思考,并给予适当的思维点拨、此处节奏应放慢,可提请学生回答或展开讨论,让学生的主体作用得到充分发挥,使课堂气氛掀起第二次高潮,也使学生对电阻的概念是如何建立的有深刻的印象

6、在得出实验结论的基础上,进一步总结出欧姆定律,这实际上是认识上的又一次升华、要注意阐述实验结论的普遍性,在此基础上可让学生先行总结,以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教师重申时语气要加重,不能轻描淡写、要随即强调欧姆定律是实验定律,必有一定的适用范围,不能任意外推

7、为检验教学目标是否达成,可自编若干概念题、辨析题进行反馈练习,达到巩固之目的、然后结合课本练习题,熟悉欧姆定律的应用,但占时不宜过长,以免冲淡前面主题、

四、授课过程中几点注意事项

1、注意在实验演示前对仪表的量程、分度和读数规则进行介绍、

2、注意正确规范地进行演示操作,数据不能虚假拼凑、

3、注意演示实验的可视度、可预先制作电路板,演示时注意位置要加高、有条件的地方可利用投影仪将电表表盘投影在墙上,使全体学生都能清晰地看见、

4、定义电阻及总结欧姆定律时,要注意层次清楚,避免节奏混乱、可把电阻的概念及定义在归纳实验结论时提出,而欧姆定律在归纳完实验结论后总结、这样学生就不易将二者混淆、

5、所编反馈练习题应重点放在概念辨析和方法训练上,不能把套公式计算作为重点、

初三物理欧姆定律教案 【篇2】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能说出欧姆定律的内容、公式及其涉及的单位;

(2)理解欧姆定律,能进行欧姆定律公式的变形,理解应用公式时要注意“同体性”和“同时性”,会在新的问题情境中,应用欧姆定律进行解释、推断和计算。

2、过程与方法

(1)经历探究通过导体的电流与电压、电阻的关系的实验研究过程,从而能较熟练地运用图像处理实验数据,了解电流与电压、电阻间的正比、反比关系。

(2)初步学会在实验探究的基础上交流讨论,互相合作。

(3)学习用数学公式来表达物理规律的方法,体会这样做的优势。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结合欧姆当年研究电流、电压和电阻三者关系的简史,培养学生刻苦钻研、大胆探索的科学精神,同时让学生在自我实现中增强成功体会。

二、教学重点

欧姆定律所揭示的物理意义及其数学表达式;

三、教学难点

欧姆定律的实验设计及学生对实验数据的分析、归纳以及结论的得出。

四、教学器材

调光灯、小灯泡、电池组、滑动变阻器、电流表、电压表、阻值分别为5Ω、10Ω、15Ω的电阻各一个、导线数根等。

五、教学过程

(一)设置物理情境进行讨论,提出问题。

如图的电路,你有哪些方法可以改变小灯泡的亮度?小组内讨论,然后进行交流。

学生的方法:

①改变电源的电压

②改变定值电阻的阻值

③串联一个滑动变阻器等。

实验验证,学生观察灯的亮度的变化

师:灯时亮时暗说明什么?

生:电路中的电流有大有小。

师:电路中电流的大小由哪些因素决定?

(二)大胆猜想,激活思维。

鼓励学生大胆猜测:你猜电流的大小究竟由哪些因素决定呢?

学生分组讨论,教师适当提示。学生联系已学内容以及刚才的实验现象,猜想:电流与电压的大小有关,因为电压是形成电流的原因;电流与导体的电阻有关,因为电阻对电流有阻碍作用-教师针对学生的回答,给予肯定:最后,根据猜想师生共同得出结论:电路中的电流与电压、电阻两者有关:

过渡:到底有怎样的关系呢?

“创设情景——提出问题——猜想”这两步引起学生极大的兴趣,学生注意力高度集中,急切盼望问题的解决,产生主动探索的动机,

(三)设计实验

1、课件出示思考题

(1)根据研究电阻大小影响因素的方法,这个问题应采用什么方法研究?

(2)选择使用哪些器材?

(3)该实验应分几步,具体步骤怎样?

2、学生激烈讨论,明确本问题的研究方法:必须设法控制其中一个量不变,才能研究另外两个物理量之间的变化关系,即控制变量法。

学生讨论,提出本实验必须分两步来完成:第一步,保持R不变(确定应该用定值电阻而不用灯泡),研究I与U的关系;第二步,保持U不变,研究I与R的关系。对于第一步,改变U(用电压表测),观察I(用电流表测量),且电压的调节可通过:改变电池节数来实现(阻值为R的电阻直接接在电源两端),或者通过电阻与滑动变阻器串联,移动变阻器滑片来实现。

师生共同讨论:通过改变滑动变阻器的滑片改变电阻两端的电压比通过改变电池节数方案要好。

3、设计实验电路,画出电路图:学生个人设计,然后选取了有代表性的几个用实物投影进行展示,分析方案的好处和不足。

4、学生进一步讨论:对于第二步,要研究I与R的关系,首先要改变图中R的值,可用5Ω、10Ω、15Ω的电阻。要保持U不变,可调节滑片P的位置,使电压表示数不变。

5、师生共同讨论:要完成以上实验,还必须测量相关数据,需要设计实验数据记录表格。

(四)分组合作,深入探究

在此环节中,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像科学家那样兴趣盎然地开始按拟定的方案实验,边做边想边记。教师巡视,注意他们的设计是否合理,仪器使用是否得当,数据记录是否正确,作个别辅导。

初三物理欧姆定律教案 【篇3】

一、教材分析

首先,从本节内容在初中物理及章节的地位来说:《欧姆定律及其应用》是初中物理人教版新教材九年级第十七章第二节的内容,它是在学生学习了电流、电压、电阻等概念以及电流表、电压表、滑动变阻器使用方法之后,而且是在“探究电阻上的电流跟两端电压的关系”的基础上学习的。所以它既符合学生有易到难,有简到繁的认识规律,又保持了知识的结构性、系统性。而且为下一步学习电学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所以说是分析解决电路问题的关键,是电学的教学重点,是初中物理的重点内容。

二、 教学目标

根据上述教材结构与内容分析,考虑到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心理特征 ,我制定如下教学目标:

(一)知识和技能

1、能根据实验探究得到的电流、电压、电阻三者的关系推导出欧姆定律。

2、理解欧姆定律,记住欧姆定律的公式,并能进行简单计算。

3、能运用欧姆定律分析简单的图像题。

(二)过程和方法

1、通过分析与论证提高学生分析实验数据归纳物理规律的能力

2、通过利用欧姆定律的计算,学会解电学计算题的一般方法。

3、通过运用物理规律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1、通过了解欧姆定律的形成过程,学习科学家坚忍不拔,探求真理的伟大精神。重视学生对物理规律实际运用能力,强化学以致用的思想。

三、 教学重点、难点、

为了达到以上目标,并本着课程标准,在吃透教材基础上,我觉得本节课是这一章内容的第二节,起着呈前启后的作用,为了后面知识的学习,所以我认为:理解欧姆定律的内容以及表达式是本节的重点;公式的变形公式R=U/I的理解是本节的难点。

针对于这连个重点和难点,为了更好的教学,了解学生的情况是非常重要的所以下面我将从学情加以分析

四、学情分析

中学生认识事物的特点是:开始从具体的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但思维还常与感性经验直接相联系,仍需具体的形象来支持。而且我所执教的这个班级,从总体来看学生的基础知识较差,学习积极性不高,学习习惯有待改进,而且态度不认真,没有上进心,理解能力差,如何夯实基础,提高学习效率,已是急需解决的问题。

下面,为了讲清重点、难点,并根据学生的现状,为了使学生能达到本节设定的教学目标,我再从教法和学法上谈谈。

五、 教法

物理是一门培养和发展人的思维的重要学科,因此,在教学中,不仅要使学生“知其然”而且要使学生“知其所以然”。为了体现以学生发展为本,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体现循序渐进与启发式的教学原则,我进行了这样的教法设计:在教师的引导下,创设情景,通过开放性问题的设置来启发学生思考,在思考中体会物理概念形成过程中所蕴涵的物理方法,使之获得内心感受。

六、学法

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的颁布实施,课程改革形成由点到面,逐步铺开的良好态势。其中转变学生学习方式是本次课程改革的重点之一。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之一是“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物理作为基础教育的核心课程之一,转变学生物理学习方式,不仅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物理素养,而且有利于促进学生整体学习方式的转变。所以我以建构主义理论为指导,辅以多媒体手段,采用着重于学生探索研究的启发式物理方法,结合师生共同讨论、归纳。在课堂结构上,我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我设计了 复习导入——引入概念探究新知——形成概念精讲例题——深化概念中考链接—巩固新知总结反思——提高认识课堂检测——及时反馈,六个层次的学法,它们环环相扣,层层深入,从而顺利完成教学目标。

七、 教学过程

(一) “复习引入”——引入概念

1、由上一节探究的两个关系引入欧姆定律:

2、用欧姆的故事培养学生坚忍不拔,探求真理的伟大精神和科学态度,激发学生努力学习的积极性和勇于为科学献身的热情。

(二)探究新知——得出公式

I=U/R U=IR R=U/I

(三)精讲例题----学会应用

在这里我精心设计了一道生活中的题目:从而使学生产生兴趣,激发他们的 学习热情,同时也达到了“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教育理念。

(四)中考链接—联系中考,巩固新知

为了使学生达到对知识的深化理解,从而达到巩固提高的效果,我特地设计了一组即时训练题,并且把课本的例题熔入即时训练题中,通过学生的观察尝试,讨论研究,教师引导来巩固新知识。

(五)总结反思——提高认识

由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习的主要内容:欧姆定律及其有关概念;让学生通过知识性内容的小结,把课堂教学传授的知识尽快化为学生的素质;通过物理思想方法的小结,使学生更深刻地理解物理思想方法在解题中的地位和应用,并且逐渐培养学生的良好的个性品质目标。

(六)课堂检查——及时反馈

学生经过以上几个个环节的学习,已经初步掌握了欧姆定律的相关内容及简单的应用,为学生学习和自己教学提供更好的信息,为此我有针对性的设计题目进行课堂检查。

初三物理欧姆定律教案 【篇4】

一、教学目标

1.理解掌握部分电路欧姆定律及其表达式。

2.掌握欧姆定律计算有关问题。

3.理解掌握用欧姆定律分析实际问题,解释实际问题。

4.学会用伏安法测量导体电阻的方法。

5.进一步学会电流表、电压表的使用。

6.培养学生辩证唯物主义思想。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欧姆定律。

教学难点:欧姆定律的应用。

三、教学准备

电源,滑动变阻器,定值电阻(5欧、10欧、20欧、40欧各一只)。

电流表,电压表,开关,导线,例题投影片。

三、课时安排

本节共安排3课时(其中1课时为学生实验)。

四、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设问:

1.形成持续电流的条件是什么?

2.导体的电阻对电流有什么作用?

学生回答后,教师分析:在电路中,电压是形成电流的条件,而导体的电阻又要对电流起阻碍作用,电阻越大,电流越小。那么,在一段电路中的电流、电压、电阻这三个量究竟有什么关系呢?这就是我们今天要讨论的问题——欧姆定律。(板书课题)

(二)新课教学

今天我们研究电流与电压、电阻之间的关系,是通过保持其中一个量不变,看电流与另一个量之间的关系。

设问:请同学们根据刚才提出的研究方法,利用我们所学过的仪器怎样来设计一个实验?(请同学们回答)

学生回答后,教师投影实验电路图,分别介绍电流表。电压表、滑动变阻器在实验中作用。

1.电阻R不变,电流与电压有什么关系

演示:按图接好电路,保持R=10欧不变,调节滑动变阻器,改变R上的电压,请两位同学读出每次实验的电压值和包流值,记人表1中:

分析:从上表中可以看出,在电阻只保持不变时,随着电阻R上的电压的增大,通过电阻R的电流也增大,且电压与电流是同倍数增加,这种关系在数学上叫成正比关系。

结论:在电阻不变时,导体中的电流跟这段导体两端的电压成正比。

根据数学规律,我们可以对欧姆定律公式I=U/R 进行变形,得到U=IR或R=U/I 这样我们可以根据同一导体中的两个量,来求出第三个量。 ·

(三)欧姆定律来计算有关问题

例:已知电烙铁的电阻是1210欧姆,如果电烙铁两端的电压是220伏,求通过电烙铁的电流?

教师根据板书小结,突出欧姆定律的内容,强调欧姆定律中的“这段导体”四个字。

(四)巩固练习:课本第90页第1、3题。

(五)作业布置:作业本第53页(一)1—4。

初三物理欧姆定律教案 【篇5】

设计理念:

关注全体学生的发展,培养全体学生的科学素养;注重科学探究和合作学习;让学生经历基本的科学探究的过程,学习科学探究的方法和科学思维方法,使学生学会思考,学会学习,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科学态度与团队合作精神等。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物理》(沪科版)九年级第十四章第二节《科学探究:欧姆定律》,为科学探究类型课。本节课通过实验探究电流跟电压和电阻的数量关系,即欧姆定律。采用“变量控制法”来进行,分别研究电流跟电压、电阻的定量关系,让学生经历科学探究的几个主要环节,完整地体验对一个问题进行科学探究的全过程。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通过实验探究电流跟电压、电阻之间的定量关系;

2.通过实验探究,进一步熟悉科学探究中被广泛采用的一种方法:变量控制法

3.通过实验探究,学习科学家的科学探究的方法

4.尝试用图象法来分析实验数据,得出结论

二、过程与方法

让学生经历和体验科学探究的全过程,发展初步的科学探究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学生的科学探究活动,培养尊重事实、探究真理的科学态度;

2.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和方法,领悟科学的思想和精神;

3.在探究活动中培养学生交流与合作的意识。

教学重点:

让学生经历和体验实验探究的过程,培养初步的科学探究能力

教学难点:

用图像法分析实验数据和对实验结果的评估

学情与教材分析:

欧姆定律是电学中的基本定律,是进一步学习电学知识的基础。对于“变量控制法”探究问题,学生在八年级已知道用,应该不陌生。通过前章的学习,学生已经会使用电流表和电压表、滑动变阻器,会连接简单的串联和并联电路。可在同一个实验电路中同时使用电压表和电流表,学生还是第一次,由于先前的科学探究活动多数只涉及部分要素,而本节需完成探究实验的全过程,对学生来说是一个较高的要求。如实验电路设计、实验器材的选择、用图像法分析实验数据、对实验结果的评估等都是本节的难点。这需要教师的点拨、引导,也需要同学间的合作。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1.复习:电流是怎么形成的?电压对电流的形成起了什么作用?什么是电阻?

(导体两端的电压使导体中的电荷定向移动形成电流;电阻是导体对电流的阻碍作用)

2.既然电压是形成电流的原因,那么升高电压,电流会不会随着升高呢?

电阻对电流有阻碍作用,如果增大电阻,导体中电流会不会随着减小呢?

请同学们利用老师给出的器材动手做一做,说说你的发现

(器材:二个干电池、小灯泡、开关、滑动变阻器各一个,导线若干)

实验一:同一个小灯泡分别接在一节和两节干电池上,观察小灯泡的发光情况。

实验二:将小灯泡与滑动变阻器串联接入两节干电池上,移动滑片,观察电阻增大或减小时,小灯泡的亮度变化情况。

从这两个小实验中发现:电流随电压的增大而增大,随电阻的增大而减小

二、进行新课

(一)提出问题

教师直接提出:电流大小可能与哪些因素有关?

(二)猜想与假设

学生根据前面的实验很容易猜想到与电压、电阻有关

请同学们再大胆地猜想一下,电流与电压、电阻可能有什么样的定量关系?

(提示学生:这种数量关系可用数学的函数关糸来表达)

将同学们的猜想写出来

猜想与假设的对不对,必须用实验来验证

这节课将请同学们利用给出的器材探究电流与电压、电阻的关系

(三) 制定实验计划与设计实验

1.讨论研究实验的方法

如果一个物理量受多个因素影响,可用什么样的方法可以把一个多因素的问题转变成一个单因素的问题来研究,从而为我们研究问题带来许多的方便?

(变量控制法)

请学生讨论出实验研究方案,与同学交流、比较

(将导体接入电路,采用变量控制法分别研究:①当导体电阻不变时,改变导体两端电压,研究导体电流与电压的关系;②当导体电压一定时,改变导体电阻,研究导体电流与电阻的关系)

2.讨论如何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

[让学生经历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是探究过程的重要环节。为了锻炼学生的能力,教师不可包办,可作一些必要的点拨引导。此过程中要把握好指导的尺度,创设一些问题情境,激起学生强烈的探究欲望,引导学生逐步完善电路设计]

(1)引导学生讨论如何探究电流与电压的关系

发动学生讨论实验需解决的问题,逐步完善设计的电路

①本实验需要测量哪些物理量?(测量通过导体的电流和导体两端的电压)

用什么器材测量? (电流表、电压表)

②电流表和电压表如何接入电路?

(学生回答后,画出电路如图1)

③复习回顾电路的连接方法和注意事项

请学生回顾电流表和电压表使用方法后,教师对连接电路再进行点拨指导:

在连接同时有电流表和电压表的电路时,一般先连接电压表以外的串联电路,最后再将电压表并联在电路中。连接时注意两电表的正负接线柱和量程,电流表和电压表的量程应选择合适,在不能估计被测数值的情况下,可用试触法确定电表的量程。

④要完成本实验,必须怎么操作?

(保持导体电阻不变,改变导体两端电压,观察通过导体的电流有什么变化?)

⑤小组讨论改变导体两端电压的方法,并将讨论结果与同学们交流

[学生提出的方案可能有几种:a.通过改变串联电池组的电池个数来直接改变导体两端电压,b.用电压可调的学生电源改变导体两端电压,

c.在电路中串联一个滑动变阻器来改变导体两端电压]

发动学生对提出的方案进行具体分析,兼顾考虑实验是否精确,操作是否方便及现有条件等因素,经讨论比较后选用如图2电路。

教师重点强调滑动变阻器在电路中的作用,并引导学生回顾滑动变阻器的使用方法。

⑥选择器材要注意什么问题?

本实验给出了三个电源、若干个定值电阻、双量程电表等供选用。

[电学器材的选择对学生来说是个薄弱点,教师须给出必要的指导,使学生形成从各个因素选择器材的意识,逐步提高学生选用器材的能力,培养安全操作的意识]

教师点拨:从实验器材的安全性、减少实验误差、方便操作等方面来考虑器材的规格。注意选择合适的电源,电压过大,会烧坏器材;电压过小会使电表指针偏转角度小,读数不准,造成较大误差。电表的量程要选择恰当,一方面要使被测值不超出量程,另一方面要考虑测量值的准确,能用小量程时要用小量程测量。

(2)讨论如何探究电流与电阻的关系

引导学生讨论该实验要解决哪几个问题?解决的方法是什么?根据现有条件和操作方便性,选择哪种方法好?

①该实验必须保持什么不变,改变什么?

(保持导体两端的电压不变,改变导体电阻的大小)

②请各小组讨论a.怎样改变导体电阻R的大小?b.怎样保持导体两端的电压U不变呢?

讨论后各小组拿出方案与大家交流

(可更换定值电阻来改变导体电阻R的大小;通过调节变阻

器使导体两端的电压保持不变)实验电路如图3所示

③教师建议:导体电阻最好选用成整数倍的定值电阻,以方便对数据的分析。

(四)指导学生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

选择桌面上给出的器材进行实验。

要求:各小组成员分工合作明确,严格执行仪器的使用规则,探究过程中首先设计好实验电路,计划好实验步骤(可参考教材);正确读取、如实填写实验数据;对自己的实验数据进行认真的分析、论证,并要求画出①电阻不变时,电流随电压变化的图像;②电压不变时,电流随电阻变化的图像;归纳出实验结论。(同学们操作,教师巡视指导)

[探究结论是在测量多组数据的基础上,才能得出具有普遍意义的规律。考虑到时间问题,同时也为了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每个实验只测三次,分析论证时可以与其他组交流共享数据;分析数据时,其中一部分小组只作I—U图象,另一部分小组只作I—R图象。引导学生运用数学知识来探讨实验记录中有关物理量间是否存在严格的数量关系,有利于培养学生运用数学方法解决物理问题的能力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五) 分析与论证

选择3—4组同学利用投影机展示自己的实验数据及I—U图象和I—R图象,并逐一表述自己的分析论证过程和结论。

[分析与论证是实验的重要环节,让学生经历从物理实验中归纳科学规律的过程,是发展学生创造性思维的过程。本实验通过对实验数据进行分析比较,借助图像来描述数据间的的相互关系特征,能更直观地反映物理量间的关系,有助于归纳出科学规律。同时让学生尝试用自己的语言解释和描述探究结果,能培养学生大胆表述自己观点的意识和正确表达的能力;通过展示自己的研究成果,体会成功的喜悦,激发更强的探究兴趣。]

综合各小组的论证结果,得出结论:1.保持电阻不变时,电流与电压成正比。

2.保持电压不变时,电流与电阻成反比。

(六)评估与交流

请各实验小组进行自我评估,客观评估自己的实验过程及结果,并与其他小组的实验进行交流。同时引导学生正确对待实验中的失误,分析实验失败的原因,研究实验改进的措施。将自己的评估和大家进行交流,教师再加以点评。

教师对评估活动的引导与提示:

1.在探究过程中,应该保持不变的物理量是否在操作中真正做到了保持不变?

2.实验小组的测量数据是否严格符合我们总结的规律?不符合的原因是什么? 3.比较本小组得出的实验与其他小组的实验结论有什么差别?

4.反思实验结论与开始的假设有什么差异?

5.分析产生误差的原因,探讨减小误差的方法

6.该实验中还有没有什么影响因素没考虑到?

7.你的实验过程有没有不够完美之处?可以改进吗?研究改进实验方案的措施

[评估与交流是对探究的反思过程,有利于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发展学生的批判性思维。从评估中感受自己的失败与错误,通过纠正错误,逐步走向正确,真正体会到成功的喜悦。评估与交流也是一种后续的学习,从评估中吸取经验教训,扬长克短,增长知识提高技能,也有助于学生物理素养的形成。]

设计思路:

本节探究型课是通过实验探究电流跟电压和电阻的关系,实验指导是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启发讨论式教学模式。引导学生用 “变量控制法”将探究的问题通过两个实验来进行。通过实验一、二创设问题情景,启动思维,引导学生进行大胆的猜想与假设,激励学生积极主动地进行探究活动。在教师的不断引导和学生的积极思考、讨论下,解决怎样改变电阻两端的电压和电流、实验器材的选择等问题,逐步突破实验设计这一难点。 探究活动采用分小组活动方式进行,给学生提供多维互动的交流空间,便于学生在交流合作中发现问题、处理问题、共享智慧,解决用图像法分析数据和对实验结果进行评估的难点,使学生体验了团队协作的重要性;通过评估与交流,让学生交流做法、共享数据、相互交流,更增强了团队合作的意识,同时也培养了严谨的科学态度。通过本次探究全过程的体验,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和科学素养。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