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好文库范文大全内容页

二年级下学期数学教案

2024-06-07 15:42:01互联网范文大全

二年级下学期数学教案优秀5篇

好好文库小编精心整理二年级下学期数学教案,希望这份二年级下学期数学教案优秀5篇能够帮助大家,给予大家在写作上的思路。更多二年级下学期数学教案资料,在搜索框搜索

二年级下学期数学教案精选篇1

本课目标的定位是基于学生认识了100以内数的基础之上的,同时也是学生进一步认识更大的数的基础,因此,教学中,通过学生的多样活动,数形结合,内化迁移,让学生掌握数数方法的同时,体会计数单位“千”的产生及相邻计数单位间的十进关系。

教学目标:

1、让学生经历数数的过程,体验数的产生和作用,能在现实情境中感受大数的意义。

2、能在数数的过程中,认识新的计数单位“千”,感受数位产生的必要性,体会相邻两个计数单位间的十进关系。

3、通过数一数、拨一拨和估一估等活动,充分感悟大数的意义,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数感。

教学重点:

能正确数出1000以内的数,体会计数单位“千”的产生。

教学难点:

数“拐弯数”,即接近整百、整千拐弯处的数如何数。

教学准备:

课件、小棒、纸张和计数器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揭题

(一)课件演示:体育馆情境图

1、猜一猜:体育馆大约能坐多少人。

2、数一数:

(1)一排位置:学生说说可以怎么数?(一个一个的数)

(2)一百个位置:学生说说怎么数方便?(十个十个的数)

(二)揭示课题:比一百更大的数怎么数呢?今天,大家一起来探究1000以内数的认识。(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借助主题图,为学生提供现实素材,初步感知大数的产生,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为培养学生的数感埋下伏笔。

二、经历数数,感悟方法

(一)在演示中感知:

1、课件演示:10个小正方体。

(1)数一数:学生跟着一个一个地数。

(2)说一说:数出了几个一,也就是多少?板书:10个一是一十。

2、课件演示:100个小正方体。

(1)数一数:学生跟着十个十个地数。

(2)说一说:数出了几个十,也就是多少?板书:10个十是一百。

3、想一想:找到了一百个小正方体,接下来你想怎么数呢?

(1)数一数:学生独立一百一百地数。

(2)说一说:数到九百后是几个百?(10个百)10个百是多少呢?板书:10个百是一千。

(3)整体感知1000个小正方体。(课件演示)

设计意图:通过数形结合,体会计数单位“千”的产生和意义;通过知识迁移,发现相邻两个计数单位间的十进制关系。

(二)在操作中感受:

1、分组合作数小棒。(4人一组,每人准备53根小棒,10根一捆)

(1)一根一根地数:从一百起,一根一根地数到一百二十二;从一百九十八起,一根一根地数到二百零三。

(2)十个十根地数:从一百起,十个十根地数到二百一十。

(3)师生合作数小棒。

一百一百地数:从二百起,一百一百地数到一千;从一百二十起,一百一百地数到六百二十。

2、同桌合作拨珠子。

按下列要求在计数器上边拨珠子边数数。

(1)从一百起,一百一百地数到一千。

(2)从九百六十起,一十一十地数到一千。

(3)从九百八十二起,一个一个地数到一千。

3、合作归纳说方法。在数数时要注意什么?遇到拐弯数时怎么办。

设计意图:向学生提供充分的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让他们借助小棒、计数器,边操作边数数,感悟多样的数数方式,充分感受十进制关系,主动建构了1000的意义。而且在参与互动的过程中,既培养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又培养与人合作的学习习惯。

(三)在比较中感悟:

估一估,比一比,感悟生活中的1000。

1、1000张纸。教师先出示100张纸,让学生猜一猜,再用手比划1000张纸有多厚,最后教师出示1000张纸让学生实际体验。

2、1000个人。一个班的学生大约50人,多少个这样的班级才有1000人呢?

设计意图:充分利用生活中的1000,作为学生比较的对象,从而加深对1000的认识,领会大数的意义,进一步培养数感。

三、深化练习,提升数感

(一)填一填。

1、10个一是(),10个十是(),10个一百是()。

2、九百七十七后面的第五个数是()。

3、六百八十九的相邻数是()和()。

(二)数一数。

1、练习十六的第1题。让学生脱离计数器抽象地数数。

2、练习十六的第2题。让学生用不同的计数单位数数,深化学生对计数单位的认识。

(三)想一想。

找规律填数:

1、336、337、338、339、()、()

2、580、590、()、()、620

3、()、900、800、700、600、()

设计意图:本环节的练习设计,旨在巩固新知,感受数数方法的同时,深化对计数单位的理解。

四、全课总结,归纳延伸

(一)全课总结: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

(二)归纳延伸:通过个、十、百、千的认识,你还想到什么?

二年级下学期数学教案精选篇2

教学目标:

1、让学生初步学会从不同的角度观察物体,体会从不同的角度观察可看到不同的视图,并初步学会根据视图判断观察者的位置。

2、通过观察、比较、辨认、想象等活动,发展学生初步的空间观念。

3、让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情感。

教学重、难点:

正确辨认从前面、后面、左面、右面观察到的简单物体的形状,并能根据观察到的形状确定观察者的位置。

教学过程:

课前游戏:上课之前我们先来做个游戏吧。请你们边听音乐边做动作。

一、情境导入:

老师:我们学校坐落在风景优美的雨花台附近。同学们经常去这块德育基地开展活动。 [点击课件出示雨花台的录像](并且配音):“今天我们来到了雨花台,雨花台是国家首批4A级旅游区也是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瞧!那是雨花台烈士群雕。”“让我们在烈士群雕的前面拍张照。”[点击出示群雕前面的照片]“走,我们到后面看看去。”“让我们在这儿也拍张照吧。”[点击出示群雕后面的照片]

1、录像中定格2张烈士群雕的照片。

2、老师:你知道哪一张照片是在烈士群雕的前面拍摄的吗?另一张照片是在群雕的哪一面拍摄的?

3、学生回答,提问:他说的对吗?你是怎么知道的?

4、想一想:这2张照片一样吗?(启发学生想象拍摄者的.位置。)

5、得出结论:同一个群雕,站在不同的位置,从不同的角度去拍,得到的照片是不一样的。

6、巩固练习1过渡:同学们活动结束回到了学校,又拍了这样的2张照片。

提问:你知道哪一张是在学校外面拍摄的,哪一张是在学校里面拍摄的吗?让学生辨认说说理由。[课件点击照片可以放大出示]。

7、揭示课题: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从不同的角度来观察物体。板书课题:观察物体

二、观察实物,探究新知

1、过渡:看到小记者拍的照片,你们想不想自己也来拍一拍呢?下面我们来给小猴拍照,好不好?

2、指导拍照:

(1)出示小猴,指认小猴的前面、后面、左面、右面。

(2)请各小组组长把小猴像老师这样摆好,比一比哪一组摆放得又快又好!再指指小猴的前面、后面、左面、右面。

(3)刚才这小组同学表现真好,我请他们按刚才的位置到讲台前先给小猴拍照。四人演示。(看到他们4人拍照,请你们想想我们拍照要注意什么?)

(4)其他人也想拍吗?请大家像他们一样轮流用相机拍照。

(5)在大家给小猴拍照前,老师提一个要求:请你们对准小猴拍,把拍到的小猴的样子“印”在脑海里。比一比哪个小组拍的又好又安静。

3、[出示小猴前、后、左、右的四张照片]你们拍的照片打印出来是这样的。想一想,你拍的是哪张照片?

请(演示的4人)一个一个找出自己拍的照片。

4、逐个辨认小猴前面、后面、左面、右面的照片。提问:学生拿的对不对?为什么拿这张照片?

5、老师也给每个小组准备了4张照片,请每个组长从信封里拿出照片,请你们像他们一样也找出自己拍的照片。

6、分层次活动:

(1)请站在小猴前面的小朋友起立。你们举的都是小猴的哪面?

(2)老师举[小猴左面图]问:这是小猴的哪面?拍到这张照片的小朋友起立。提问:你们坐在小猴的哪面拍的?

7、交换位置观察

刚才我们是在自己座位给小猴拍照的,你们想不想到其他位置来观察小猴?先请看一段录像[播放四个小朋友轮流换位观察小猴的录像]你们会像短片中的小朋友一样有序的换位观察吗?请各组开始。

8、小结:大家站在小猴的4个不同位置,拍照片,选照片,大家学得真好!

三、巩固练习

1、汽车直接出示题目,问:这是什么?(汽车)老师指相应的观察者和汽车的面,问:这是汽车的哪一面?它们分别是谁看到的?请你们打开书第95页在书上用线连一连。集体反馈。

2、观察茶壶。

(1)老师这儿有一把茶壶,指认茶壶的壶嘴、壶把。请各小组长轻轻取下筐子,把茶壶像老师这样放好。

(2)[课件分层出示]你们四人一组,照下面的样子看茶壶,想想你看到的茶壶是什么样的?[再点击出示]说说你看到的是右边的哪一幅图

(3)交流结果。请一小组汇报。你看到的是几号图?和他看得一样的人举手。

(4)你能说出其他三人看到的各是哪幅图吗?小组交流。请1-2组汇报。

(5)如果老师想拍到壶嘴,我可以在什么位置拍呢?请看到壶嘴的同学起立;如果老师不想拍到壶嘴,我可以在哪儿拍呢?请没有看到壶嘴的人起立。

四、反思总结,加深体会

1、今天我们一起学会了什么?

2、让我们一起欣赏小记者给我们拍摄的雨花台的美丽风光。

二年级下学期数学教案精选篇3

教学目标

(1)初步认识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学会用尺子画角。

(2)通过让学生观察、操作分析,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发展学生独立学习能力和创造意识。

(3)培养学生良好的合作精神。

教学重难点

学生对于角的认识往往只是借助于实物停留在感性认识阶段,对角缺乏系统的认识,所以本课时的重点是让学生形成角的正确表象,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初步学会用直尺画角。难点是引导学生画角的方法。

教学工具

ppt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课题

1、师:老师给大家带来了数学王国图形家族成员中的几个成员,大家还认识它们吗?黑板上画的正方形,三角形,圆形等。(学生回答)今天我们来认识图形家族中的另一个新成员:角,引入课题“角的初步认识”。今天我们就要学习“角的初步认识”。

2、老师板书:角的初步认识

(二)联系实际,引导探究

1、师:同学们对角一定都非常熟悉,(放PPT)让学生看图,这几个图形里都有角,同学们睁大你的眼睛看,这就是角。

放有关学校的情景图的幻灯片让学生找角。学生一一做答。

2、师:同学们真了不起,找到了这么多角。

3、师:那么,我们现在身边是不是也有很多角呢?同学们找找看,(请学生来指一指。)学生回答:课桌的角、课本的角、门和窗的角等等。

4、师:同学们找了那么多角,那么角是由哪几部分组成的呢?(放PPT)边放边说,角是由一个顶点两条边组成的,再放一遍,老师说顶点,边,边。然后板书:顶点、边、边。

5、师:我们都知道什么是角,也知道角的各个部分,那么角是怎么画出来的呢?同学们看大屏幕(放PPT),同学们看懂了吗?画角时,要先定顶点再画两条边。老师在黑板上再演示一遍。

6、仔细观察,一个角有几个顶点,几条边组成?(生答)由一个顶点和两条边组成。我们在表示角的时候,不能就这么点一下。看老师是怎么表示角的。(教师动作演示:一个顶点,两条边,再用手画)拿起你的小手,我们一起来指一指。现在,谁用这种方法来指一指这把尺上的角?(还有其他的角吗?)

7、师:想一想看,角可以怎么画?要注意什么?(学生回答)先画一个点,从这点起,用尺子向不同的方向画两条线就成了一个角。请同学们照这个方法画一个,试试。把你画的角的顶点与边指给同桌看。(一生板演,反馈时指出顶点和边即可。)

8、比较角的大小,放两个同样大小的角,但是边不一样长,提问学生,哪个角大,同学可能要说,边长的那个角大(放幻灯片),老师问学生是不是边越长角就越大哪?同学们看到了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没有关系,与它开口的大小有关。

9、师:再画一个和刚才大小不一样的角。请你为自己画的角打分。

10、折角:让同学们拿出自己准备的纸折几个角,同桌比较一下大小。再用一张圆形纸折,看学生能否折出角,老师巡视、指导。

(三)巩固拓展,课外延伸

1、师:刚才画了一个角,老师在这里再添一条线,现在这里有几个角了?(学生指,教师画弧。)

2、师:我这里还有一个长方形的图形,如果剪去一个角,请你猜猜还剩几个角?

3、师:你能告诉同伴们,今天你有哪些收获吗?

二年级下学期数学教案精选篇4

教学目标:

1.知道求几是几的几倍用除法计算。

2.能根据条件正确找出有关倍的关系。

3.根据情景图,围绕几是几的几倍来自己编题并回答。

教学重难点:

知道求几是几的几倍用除法计算。

教学具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一、引入课题

二、探究过程

三、练习

1.师出示情景:

(1)小丁丁们一起到动物园玩耍,看到了什么?大象:10只长颈鹿:5只大狮子:2只小狮子:6只

(2)大象、长颈鹿只数作为已知条件,可以提哪些问题?算式呢?一共多少只?10+5大象比长颈鹿多多少?10-5还有吗?大象的只数是长颈鹿的()倍?

(3)像这样,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问题是今天要学习的本领。

2.出示:几是几的几倍1.认识“倍”。

(1)问:大象的只数是长颈鹿的()倍?你是怎么知道的?10里面有2个5。

(2)如果请你来列个算式,可以怎么列呢?用除法计算,为什么用除法?你是怎么想的?

小结:求大象是长颈鹿的几倍,就想10里有()个5,算式是10÷5=2

师:倍不是具体的单位,所以2的后面不写单位名称

2.找有关倍的关系。

问:除了大象和长颈鹿,还有哪些动物的只数也有倍的关系呢?找一找,说说()是()的()倍,列式计算。

1.P37页2填一填,算一算。

你还能提其他哪些问题呢?自己说一说,四人小组交流。

2.P37页3、4,看图填一填,列式完整解答。

3.妈妈买了一些水果桃子9个20元苹果3个5元梨6个15元用学过的本领编题并列式计算。

看图个别说同桌讨论个别说说齐读个别说说指名说同桌说说个别说自己说说指名说独立练习汇报交流独立练习四人小组讨论交流汇报

二年级下学期数学教案精选篇5

教材分析

本单元教学1~6的乘法口诀,共21句。教学目的是使学生理解这些口诀,并能用口诀计算乘法和解决实际问题。教材在编排上有三个特点。

第一,把乘法口诀分成三段教学,即1~4的乘法口诀、5的乘法口诀、6的乘法口诀,在教学1~4的口诀后插入乘加、乘减计算。这样编排的原因是,1~4的乘法口诀共10句,积比较小,容易记忆;5和6的乘法口诀有11句,积比较大,记忆困难。插入乘加、乘减,既有利于巩固1~4的乘法口诀,又为记忆5和6的乘法口诀提供了方法。

第二,教学乘法口诀共编排五道例题,2、3、4、5、6的口诀各一道。紧接着每道例题,都设计一次想一想。例题的教学内容是编出乘法口诀,想一想的教学内容是利用口诀计算表内乘法;两个数相乘可以写出两道乘法算式,如23和32,其中一道算式安排在例题里,用它编出口诀,另一道算式安排在想一想里,用编出的口诀求积;例题的教学以让学生有意义地接受为主,想一想的教学让学生独立完成。这样编排,使基础知识的获得与基本技能的形成同步发展、相辅相成,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

第三,编排了两个练习、一个单元复习和一次实践与综合应用。教学5的乘法口诀后编排了练习二,综合练习1~5的口诀。教学6的乘法口诀后编排了练习三,在练好6的口诀的同时兼顾1~5的口诀的练习。单元复习整理和应用1~6的乘法口诀。《快乐的队日活动》是一次场景型的实践活动,根据场景里的内容,可以提出和解决许多乘法问题。这些编排,有助于学生扎扎实实地掌握新知。

1. 让学生经历编口诀的过程,体会口诀的意义。

让学生经历编乘法口诀的过程,从本质上改变了口诀的教学方式,能充分发挥这部分内容的教育价值。表现在: 不仅有利于学生理解和记忆口诀,发展抽象、概括等数学思考能力,而且能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新意识,增强学习数学的自信心。

教学乘法口诀的'主要活动是:在现实情境中提炼数学问题按乘法意义把几个几写成乘法算式根据乘法算式编出相应的口诀用编出的口诀计算表内乘法。在相对稳定的教学线索上,各道例题的编写又各具特点,以适应学生的实际情况,逐渐提升学习活动水平,满足学生的学习需要。

(1) 2和3的口诀是教学乘法口诀的起步阶段,教学活动的要求相对较低。表现在: 从图画里提取的数学内容比较具体,如2个跷跷板坐4人,3只小船坐9人;乘法算式的积是在图画里看到的;乘法口诀是联系乘法算式告诉学生的。引导学生经历编口诀的过程,要处理好以下三个环节: 一是根据具体的数学内容写出乘法算式,二是根据乘法算式编出乘法口诀,三是用乘法口诀得出乘法算式的积。如教学口诀二三得六,从图画里看到1只小船坐3人,2只小船坐6人(即2个3人)求2个3人是多少人可以用23=6计算;23=6是2乘3得6可以说成一句口诀二三得六;32=?是3和2相乘可以用口诀二三得六求出积是6。

理解乘法口诀的意义要落实在两个层面上: 一个层面是,理解每一句口诀的具体意思,它表示哪两个数相乘的积是多少;另一个层面是,感受口诀的作用,能很快得到乘法算式的结果,从而进一步体会乘法是求相同加数和的简便运算。对前一层面的理解,要在教学中随时落实到位;对后一层面的理解,可在教学中逐步实现。

(2) 教学4的乘法口诀时,学生已经有了编2和3的乘法口诀的体验。因此,教材适当提高了教学活动的要求。表现在: 先画张表计算坐小火车的人数,再从现实情境中提出几个几相加的数学问题,让学生参与编乘法口诀。

例题求2~4个车厢里有多少人,为什么先画张表算一算?首先由于列表计算是解决问题常用的策略与方法。学生看图算一共有多少人,会这样想:1个车厢坐4人、2个车厢坐8人教材顺应学生的思考,引导他们把思考整理成表格,提升数学化的程度。其次是从表格里容易得出1个4、2个4相加、3个4相加等数学问题,填出的1个、2个、3个、4个车厢的人数分别是四道乘法算式的积。因此,这张表格便于学生写出乘法算式,编出乘法口诀。

例题要求学生编口诀四四,通过亲自编口诀的实践,更好地体会口诀的来源与含义。为了便于学生编出这句口诀,教材先示范了口诀三四十二,还让学生填出乘法算式44=□的积。

(3) 教学5和6的乘法口诀,仍然先画张表计算, 再从表格里提出1个几、2个几等数学问题,并写出乘法算式,然后编出乘法口诀。相对稳定的教学活动线索,有利于学生主动建构新的数学知识。教材给学生提供了许多主动学习的机会,一是列出的表格里只填出前两格的得数,其他得数让学生看图用加法算出来,从而体会相邻两格人数间的关系。二是写出两道乘法算式的积,大多数算式的积都要学生填写,相应的乘法口诀也要求学生编出来。学生通过编口诀,能深刻体会口诀的含义,并记忆这些口诀。

2. 教学乘加、乘减,进一步理解乘法的意义,帮助记忆乘法口诀。

第11页例题和试一试分别教学乘加、乘减两步计算式题,这些式题都要先算乘法,后算加法或减法。教材在这里编排乘加、乘减,主要目的不是教学运算顺序,而是让学生进一步理解乘法的意义、记忆乘法口诀。因此,本单元中出现的式题都是乘号在前面,加号或减号在后面。计算这些式题,只要直接写出最后的结果,不要写出计算的步骤与过程。

(1) 在列出乘加、乘减算式的过程中,进一步理解乘法的意义。

例题提出4个鱼缸一共有多少条金鱼的问题后,安排学生独立解决问题并交流方法。把4个鱼缸里金鱼的条数连加,是最容易想到的方法。如果注意到3个鱼缸里各有4条金鱼,就会想到先算这3个鱼缸里的金鱼有多少条,再加上另一个鱼缸里的2条。这两种解法既不相同,又有联系。比较4+4+4+2与34+2就能发现,加法算式里的3个4相加如果用乘法34计算,也可以使计算简便,这就是在新的情境中对乘法意义的进一步理解。

想想做做里有三道用图画呈现的实际问题。第1、3题在列出乘加算式的过程中,能进一步加强对乘法概念的体会。第4题在□里填数、在○里填运算符号,可以列出乘加算式,也可以列出乘减算式。无论列出哪种算式,都能促进对乘法的理解,培养灵活思考的能力。

(2) 联系解决实际问题的思路,明确先算乘法、再算加法,并向乘减计算迁移。

例题的乘加算式34+2是根据先算3个4条是多少,再加上2条的思路列出来的,先算算式中的乘法是很自然的。试一试计算乘减式题,豆荚卡通提出的先算什么引导学生把乘加算式中先算乘法迁移到乘减算式中。在想想做做里先算乘法,就会成为学生能够接受的规定。

(3) 设计较特殊的乘加式题,渗透记忆乘法口诀的方法。

想想做做第2题编排了六道乘加或乘减的式题,这些题起巩固先算乘法和练习口算的作用。其中四道乘加式题都是特别设计的,如32+2=8可以理解成3个2加1个2得8,24+4=12可以理解成2个4加1个4得12。这些理解渗透了相邻乘法口诀间的关系,有助于今后记忆乘法口诀。

3. 练习活动多样化,帮助学生掌握乘法口诀。

口算一位数乘一位数是最基础的数学技能,《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要求正确地口算,并在学段结束时达到每分8~10题的速度。正确而迅速地口算这些乘法必须掌握并熟记乘法口诀。为此,教材安排了内容充实、形式多样、生动有趣、富有效率的练习活动。

(1) 重温编口诀的过程,加深对口诀的理解。

乘法口诀是根据乘法算式编出来的,编口诀的目的是遇到这样的乘法,可用口诀直接算出积。第9页想想做做让学生进一步体会乘法算式和乘法口诀的关系。第1题从加法算式开始,通过摆小棒感受几个几相加,从而填写乘法算式并编出乘法口诀。在这些活动中,进一步理解口诀的含义。第2题的图意可以看成2个4相加,也可以看成4个2相加,它们都能写出乘法算式24=8和42=8,都与口诀二四得八有关系。

(2) 不断整理口诀,科学地记忆口诀。

教材应注意指导学生像滚雪球那样逐渐积累乘法口诀。教学1~4的口诀后,要求背出这些口诀;教学5的乘法口诀后,要求背出1~5的口诀;教学6的乘法口诀后,要求背出1~6的口诀。把记忆负担分散在平时,落实在过程中,是科学的学习方法。

利用题组表现出相邻口诀间的联系,如第14页第1题、第18页第1题。理解这些联系,就能从一句口诀推导出另一句口诀,利用已经记住的口诀帮助记忆其他口诀。单元复习整理教学的全部乘法口诀,横着看和竖着看口诀表里的规律,也有助于有意义地记忆乘法口诀。

通过综合性、开放性的练习,掌握口诀,熟练口算。如第15页第2题,三朵花分别练习与5、4、3有关的乘法口诀。如果依次计算51、5255,能体会口诀间的关系;如果随机计算,有助于熟练口算。如果把花蕊改成12或6,就能练习其他口诀。再如单元复习里的□5=□,等号左边的框里可以填1、2、3、4、5、6,一道题练了六句口诀。

提出挑战性的任务,激发整理口诀的兴趣。多数乘法口诀,每句可以算两道乘法算式,如三五十五可以算35=15和53=15。也有一些乘法口诀,每句只能算一道乘法算式,如三三得九。单元复习第3题先找出只能计算一道乘法算式的口诀,再在其他口诀中任选一句,写出两道乘法算式,这是引导学生换个角度整理口诀,丰富对乘法口诀的体验。

(3) 通过合作学习和独立口算,检查口算能力。

教材多次组织同桌两人的合作学习,如对口令说乘法口诀和口算乘法等。这些合作活动很容易开展,耗时少、速度快,能全员参与,还能及时发现并纠正错误。

教材安排六次口算练习,如第10页第6题、第14页第4题等。这些题都放在一个色块上,用于检查口算的教学情况。使用这些题,要给学生较充裕的时间,不要盲目求快。新授阶段可以掌握在每分算6道题左右,单元复习控制在每分算8道题左右。要带领学生分析口算情况,找到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努力提高正确率。

4. 结合计算教学解决实际问题。

生活中经常有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的问题,应用乘法解决这些问题,能加强对乘法意义的理解和乘法口诀的掌握。本单元教材把解决实际问题的教学与计算教学有机结合,在练习中安排了许多实际问题,鼓励学生用乘法的知识解决这些问题。

(1) 图画和括线呈现的问题,如第15页第6题。这样的问题在认识乘法里已经安排,现在教学应注意算式的得数不能从图画里数得,也不能用加法算得,要用乘法口诀计算。

(2) 图画和对话呈现的问题,在第16页及后面的练习中有很多。解决这些问题的关键是找到其中的求几个几相加的数学问题,据此列式计算。有些题的图画里能直接看到几个几相加,如第16页第7~9题;有些题要通过形象思维体会几个几相加,如第16页第10题,第18页第5、6题等。教材先安排能直观看到几个几相加的题,再安排体会几个几相加的题,重视了对乘法数量关系的分析。

(3) 组织乘法问题和加法问题的比较,如第20页第8、9题。每道题里都有两小题,其中一小题的加数相同,既可以用加法计算,也可以用乘法计算。另一小题的加数不同,只能用加法计算,不能用乘法计算。通过这些对比,使学生深刻地理解乘法的意义和应用。第8题用图画呈现,加数相同和不同很直观。第9题用对话呈现,加数相同还是不同需要体会。

(4) 安排实践活动,在开放的情境中用乘法解决实际问题。《快乐的队日活动》是一次场景型的实践活动,在设计上有两个特点。一是场景里有许多同数相加的内容,如每棵树上有2个鸟窝,5棵树上的鸟窝是5个2相加;每个帐篷前面晾的毛巾是2个6条;河边洗菜的队员有3个2人,一共用菜盆3个4只这些内容使本次实践活动是用乘法来解决实际问题。二是教材提出的问题很少,把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机会都留给学生。因此,组织学生观察场景图,整理和交流从图画里获得的数学信息,是十分重要的教学活动。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