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上册语文教案怎么写优秀5篇
好好文库小编精心整理七年级上册语文教案怎么写,希望这份七年级上册语文教案怎么写优秀5篇能够帮助大家,给予大家在写作上的思路。更多七年级上册语文教案怎么写资料,在搜索框搜索
七年级上册语文教案怎么写(篇1)
教学目标:
1、顺畅朗读,准确翻译,概括寓意。
2、了解寓言故事蕴涵的深刻寓意,从中接受教育。
教学重难点:
重点:了解课文内容,理解课文中蕴涵的深刻寓意。
难点:顺畅朗读,准确翻译。
教学过程:
一、导入:世上本无事,庸人自扰之。”由这句俗语,老师想到了古时候的一则成语故事——杞人忧天(投影出示)。
二、引导学生说说《列子》,了解作家作品众生共享课前搜集整理的《列子》资料(出示投影)。
三、朗读课文,听读,自读,正音。
1、提出自读要求:读准字音,读顺句子,鼓励学生查字典认识生字、生词,鼓励学生领读。
2、激发学生齐读速读。
3、引导学生揣摩人物语气,再读课文。
4、正音:杞(qi)人躇(chu)步跐(ci)蹈舍(she)然中(zhong)伤(投影出示)
四、个别学生朗读、翻译,结合课下注释。(出示投影)重点句子;
(1)又有忧彼之所忧者;
(2)充塞四虚,无处无块;
(3)奈地坏何?
(4)奈何忧其坏?(投影出示翻译)
五、学生讨论这则寓言的寓意。
1、杞人“忧”什么?“忧”到什么程度?后来杞人的情绪发生了什么变化?
2、“晓之者”是怎样解“忧”的?(由表及里化消极心态为积极心态)
如何理解“日月星宿,亦积气中之有光耀者,只使坠,亦不能有所中伤”这句话?
这句话的意思是:日月星辰,也不过是聚集在一起的有光的气体,即使坠落,也不会击中甚至打伤人。这句话揭示了杞人的无根据的瞎担心。
3、从这则故事中你了解到“杞人忧天”这个成语是什么意思?
这是庸人自扰,毫无根据地瞎担心,后比喻没有根据或不必要的忧虑。(投影出示)
六、拓展
讨论:
1、如何看待《杞人忧天》中那个好心人的解释?
寓言中那位热心人对天、地、星、月的解释是不科学的,只能代表当时的认识水平,但他那种关心他人的精神、耐心诱导的做法,还是值得学习的。
2、现实环境中的你,面对今天的环境,杞人的行为对你有什么启发?
九、课堂总结:杞人忧天似的做法大可不必,但生活中大大小小的烦恼忧愁在所难免。如何更好地化解忧愁,笑对人生?相信大家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会有所感悟和启迪。
十、板书设计{投影出示)
天,积气——奈何忧崩坠乎?
忧—天地崩坠,身无所寄。晓日月星宿,亦积气之有光耀者—只使坠,亦不能有所中伤
地,积块——奈何忧其坏?
(废寝食)(忧彼之所忧者)
七年级上册语文教案怎么写(篇2)
学习目标
1.了解作者及其作品;熟读课文,识记并理解文中的生字、生词。
2.学习本文的写作特色,着重揣摩对动物的细节描写和直抒胸臆的文字,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重点)
3.学会关爱动物,与动物和谐相处;树立不主观臆断的意识。(难点)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课前导入
猫是大家都很熟悉的一种小动物。很多家庭因为猫惹人喜爱而养它,我国著名的作家郑振铎先生,他家也曾养过三只小猫。在养这三只小猫的过程中,他领悟到了一些生活的哲理和做人的道理。究竟是什么样的哲理呢?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郑振铎先生的《猫》。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污涩(sè)怂恿(sǒngyǒng)虐待(nüè)
蜷伏(quán)惩戒(chéng)怅然(chàng)
诅骂(zǔ)红绫(líng)
2.理解词义
(1)怂恿:鼓动别人去做某事。
(2)怅然:因不如意而感到不痛快。
(3)蜷伏:弯着身体卧着。
(4)悲楚:悲伤凄楚;悲苦。
(5)惩戒:通过处罚来警戒。
(6)妄下断语:不经考虑,凭借个人的主观臆断轻易、随便地下结论。
3.作者简介
郑振铎(1898—1958),福建长乐人。作家、翻译家、文学家,我国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之一。新中国成立后,曾担任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所长、全国作协理事等职。他的主要著作有《中国历史参考图谱》《中国俗文学史》《欧行日记》《海燕》《山中杂记》等。
4.背景链接
《猫》是郑振铎从事文学创作的早期作品。在此之前他的其他作品,内容已经触及五四时期青年要求自由平等、个性解放等问题,面对不会说话的猫,“我”因“没有判断明白,便妄下断语,冤枉了一只不能说话辩诉的动物”,而感到自己的良心受了伤。这些深表忏悔的话,表明了作者受到了当时颇具影响力的某些人生观念如平等、公正地待人接物,不伤害无辜,不欺凌弱小的影响。
三、自学指导(二)——合作与探究
整体感知
1.全文可以分为几部分?找出起止段落,并划分文章结构。
【点拨】第一部分(第1—2段):写养第一只猫的经过。
第二部分(第3—14段):写第二只猫不幸亡失的故事。
第三部分(第15—34段):写养第三只猫的经过,以及“我”为冤枉了第三只猫而难过自责。
2.文中写了“我”几次养猫的经历?结局怎样?
【点拨】三次;失踪或死亡。
3.找出描写三只猫的来历、外形、性情和在家中的`地位的词语、句子。
【点拨】
第一只猫第二只猫第三只猫
来历隔壁要来的舅舅家抱来的张妈捡来的
外形花白的毛,如带着泥土的白雪球浑身黄色毛色花白,并不好看,又很瘦;毛被烧脱了几块,更觉难看;后来吃胖了
性情活泼较第一只更活泼,更有趣,会捉鼠天生忧郁,不活泼,懒惰
地位宠物宠物若有若无,不大喜欢
结局病死被一个路人捉去了被我打伤致死
四、板书设计
第一部分(第1—2段):介绍第一只猫的故事
猫第二部分(第3—14段):介绍第二只猫的故事
第三部分(第15—34段):介绍第三只猫的故事
第二课时
一、新课导入
通过第一课时的讲解,我们对猫有了更进一步的了解,接下来的第二课时,相信大家的理解会更加深刻。
(一)品读第一部分
1.作者是从哪两个时间段来写猫的形态?具体怎样?
【点拨】作者从“从隔壁要了一只新生的猫来”和“后来”两个时间段来写猫,主要写了猫的两种形态。一是自身的形态,刚来时是花白的毛,很活泼,而后来,光泽的毛也污涩了,懒惰,郁闷。二是逗着玩的形态,滚来滚去,扑过来抢,又扑过去抢,后来却是不肯出来,不理会。
2.家里的人对这只猫的态度怎样?从哪些细节描写可以看出来?
【点拨】家里人都很喜欢这只猫,如三妹“常常地,取了一条红带,或一根绳子,在它面前来回地拖摇着”;作者则是“坐在藤椅上看着他们,可以微笑着消耗过一二个小时的光阴……心上感着生命的新鲜与快乐”。
3.这只猫的结局怎样?家里人的态度又是怎样?
【点拨】这只猫最终病死了。对于这只猫的“病死”,三妹“很难过”,“我”心里也感着一缕的酸辛。
(二)品评第二部分
1.第二只猫的“更有趣,更活泼”,是从哪些方面表现出来的?请结合具体语句说说。
【点拨】从性情和本领等方面表现出来的。“园中乱跑”“不怕生人”“有时由树上跃到墙上,又跑到街上”等表现出它的性情;“会爬树”“会捉蝴蝶”“会捉老鼠”等表现出它的本领。
2.这只猫的结局怎样?大家持什么感情?
【点拨】这只猫最终亡失了。对于这只猫的“亡失”,三妹“很不高兴”,作者也是“怅然”“愤恨”“诅骂”。
(三)赏析第三部分
1.第三只猫的“可厌”是从哪些方面描写的?
【点拨】是从形态和性情等方面来写的。如:“不好看,又很瘦”“毛被烧脱好几块”“忧郁”“懒惰”。
2.在写第三只猫的结局时,作者用了哪些词语直接表现自己的思想感情?仔细体会这些词语的含义。
【点拨】作者用了“难过”一词来表达自己的痛苦心情。相对以前两只猫的亡失,此次因为自己的武断,冤枉了第三只猫,所以深感内疚和自责。越是内疚和自责,痛苦的感情也就越强烈。
(四)细读课文,美点揣摩
1.作者为何不单写第三只猫,而要在前面写第一、二只猫?
【点拨】一是第三只猫是只野猫,与前两只猫都是主人因喜爱而要来养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二是它毛色难看,性情忧郁,不喜欢游玩,而第一只猫像白雪球似的,在廊前太阳光里滚来滚去;第二只猫会乱跑、爬树、扑蝴蝶。三是它终日懒惰地伏着,这与第二只猫“居然捉到一只很肥大的鼠”形成对比。因此,大家都不喜欢它,它是只“若有若无的动物”,连最爱猫的三妹“对于它,也不加注意”,这与前两只猫被全家视若珍宝的地位形成鲜明的对比。
不难看出,前两只猫的受宠,反衬了第三只猫遭受的冷遇,而第三只猫遭受冷遇,是酿成它悲剧的直接原因。经过这样层层铺垫,故事推到高潮“芙蓉鸟事件”。在这个事件中,猫的负屈含冤与“我”的暴怒虐待又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2.三次养猫,我的感情有什么变化?
【点拨】养第一只猫时,三妹追小猫玩,“我”微笑着看,当她报告猫的死讯时,“我”感到“酸辛”。养第二只猫时,饭后的娱乐是看它爬树。随着猫亡失消息的证实,“我”也“怅然地,愤恨地”。第三次养猫感情波动幅度更大。先是“不大喜欢它”,听说芙蓉鸟被咬死后,“我”“很愤怒”。打了它之后“我心里还愤愤地,以为惩戒得还没有快意”。直到发现另一只黑猫衔着第二只黄鸟,“我开始觉得我是错了!”“我心里十分地难过”“难过得多”。文章的主题,正是通过对“我”一系列复杂感情变化的细节描写来不断升华的。
(五)主题探讨
这篇散文描写了“我”三次养猫的经历,抒发了“我”的不同情感,表达了“我”对第三只猫的内疚以及“我”内心的痛苦与自责之情,进而揭示了深刻的人生哲理:做事不能主观臆断,那样会留下痛苦的回忆,如果被冤枉的一方没有机会辩解,那更会让自己良心难安。
三、板书设计
第一只猫:可爱小猫因病亡→酸辛、
难过(首次养猫)
猫第二只猫:活泼有趣却亡失→怅然、拒绝主观臆断
愤恨(久不养猫)
第三只猫:平白无故蒙冤屈→难过、
愧疚(永不养猫)
四、拓展延伸
关于误解的格言警句
1.以不变应万变是管理的最高智慧,不要因误解而放弃。——曾仕强
2.年轻的时候,我们总是会将自己的创作冲动误解为创作才能。——钱钟书《围城》
3.起支配作用的自私欲常常被误解为一个人投身人类事业的神圣热忱。——埃哈伯特
4.承认自己也许会弄错,就能避免争论,而且,可以使对方跟你一样宽宏大度,承认他也可能有错。——戴尔卡耐基
5.人遇误解休怨恨,物过严冬即回春。——《格言集锦》
6.误解,圣解也!——钱钟书《围城》
7.对于诗人来说,最大的悲剧莫过于由于误解而受到钦佩。——科克托
8.谁要是选择吝啬鬼做朋友或信赖自私和怯懦者的虚假友谊,谁就有被误解的可能。——托布朗
9.即使是最神圣的友谊里也可能潜藏着秘密,但是你不可以因为你不能猜测出朋友的秘密而误解了他。——贝多芬
10.朋友间有误会应当坦率地交换看法,不可背地诽谤;有过失应当面规劝之,在背后则应赞扬他的优点。——贝原益轩
七年级上册语文教案怎么写(篇3)
○教学目标
①准确地划出语音停顿,节奏分明地朗读并背诵课文。
②理解只有善于观察,善于联想想像,才能有物外之趣。
③学习积累重点词语。
④理解文章叙事顺序,了解各层大意。
○教学重点
①反复朗读,领会课文大意。
②初步了解古文与现代文的异同词,掌握学习古文的规律。
③理解怎样借助观察、想像,获得生活乐趣。
○课前准备
这是学生进入中学来,学的第一篇文言文。课前让学生反复朗读,并能正确地读出停顿,那么句意也就容易掌握了。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使学生了解学习文言文的意义,掌握学习文言文的方法,整体感悟课文内容,领会课文大意。
○教学设计
导入新课
香港是弹丸之地,高楼林立,将道路挤得没有了,楼与楼之间没有空间建路、相通,怎么办?建筑师们就带着画好的图,来到幼儿园,让孩子们在楼与楼之间划上路,孩子们拿起笔,不假思索地就在楼与楼的空隙间画上楼梯,楼梯间搭上天桥,几分钟内就把成人们苦苦思索而不得其解的问题解决了。
这说明孩子的想像是奇特的、平易的,一些大人们看来微不足道小事,通过孩子们的想像,都会生出许多的趣味。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新的文章《童趣》。这是一篇记叙童年怎样借助观察、联想、想像,获得生活乐趣的文章。它告诉我们,只有观察得仔细,想像得丰富,才会有乐趣。
朗读课文
第一遍,教师范读;第二遍,教师领读,教师读一句,学生读一句(为使学生正确地掌握停顿)第三遍,教师大声读,学生小声跟读;第四遍,学生齐读。注意下列加点字的读音:
藐(miao),项为之强(jiang),鹤唳(li),怡(yi)然,凹凸(aotu),为壑(he),癞(lai)虾蟆
要掌握文言文的规律
文言文中单音词占大多数,现代文中双音词占大多数,只要我们联系上下文,把单音词变成双音词,就可以了;有的词,可用同义词解释,不大好变的词语,就是你要特别加深印象记住的。教师按照上述方法试讲一两句。重在讲清方法。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
用老师所教给的方法,根据课__释疏通文意,并将不懂之处圈画出来。学生四人小组讨论交流,解决自己未能解决的问题。
全班讨论交流,解决小组未能解决的问题
教师启发学生,设小台阶,让学生自己解决未解决的问题,领会课文大意。参阅注释理解文意。注意理解下面加点词的意思。
①项为之强(脖子、颈项)
②果如鹤唳云端(果真)
③以丛草为林(树林)
④兴正浓(兴趣)
⑤方出神(正)
⑥驱之别院(赶、驱逐)
⑦明察秋毫:连极细小之物也看得一清二楚,表现视力极佳。
⑧怡然自得:形容安适愉快而满足的样子。怡然:安适、愉快的样子。
⑨庞然大物:形容极大极大的动物。⑩夏蚊成雷:蚊群发出雷鸣般的叫声。
学生再读课文,解决以下问题
①文章围绕什么来回忆了三件趣事?
②试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这三件趣事。
③三件趣事之“趣”是怎样得到的?
学生自主讨论明确:
a、文章围绕“物外之趣”回忆了三件趣事。
b、第一件是把夏蚊看做群鹤,徐喷以烟,使其冲烟飞鸣,怡然称快。第二件是把土墙凸凹、花和花台边小草丛杂处看做大自然;第三件,把癞__看做庞然大物“拔山倒树”,又写了如何惩罚癞__,表现了儿时的天真之情。
c、乐趣只有通过仔细地观察,丰富的想像,才会得到。
[教师小结]
“物外之趣”非物自身所有,却又与物有关,“物外之趣”在于善于观察,善于想像,才能因物而生成意趣。
学生快速自由朗读课之后,再快速齐读
背诵课文,按自然段为一单元背诵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研读与赏析、体验与反思、背诵
○教学设计
导入
齐读课文,男__比赛、背诵课文。怎样才能获得“物外之趣“呢?
分析第1自然段
“明察”、“细察’’是两个关键词语,意思是观察敏锐、仔细。只有这样才能获得“物外之趣”。
“张目对日,明察秋毫”——是观察的本领。
“见藐小微物,必细察其纹理”——是观察的习惯。
时有物外之趣—一是观察的收获。
分析第2、3、4段,只是“明察”“细察”了,是否就有“物外之趣”了?
明确——除“明察、细察”之外,还要有丰富的想像,才能真正获得“物外之趣”。
学生思考:下列三件趣事,你最喜欢那一个?背诵并用自己的话形象地叙述。
讨论回答:作者是怎样想像的?
讨论明确:
第一件趣事:先把夏蚊“私拟作群鹤舞空”,自得其乐;再把蚊子留在素帐中,“徐喷以烟,使其冲烟飞鸣”,怡然称快。
第二件趣事:以“丛草为林”“虫蚁为兽”“凸者为丘”“凹者为壑”,从而怡然自得。
第三件趣事:把癞__看做庞然大物,“拔山倒树”而来尽吞二虫,以及如何惩罚癞__。
三件趣事可否调换位置,为什么?
讨论明确——不可以。因为三件趣事的写作的顺序是由室内到室外。三件趣事在程度上是逐步加深的:由把夏蚊拟作群鹤,到把草木、虫蚊、土墙凸凹处拟作“林、兽、丘、壑”,再由癞__与小虫在其中的生死之斗。
体验与反思
找出文中描写动作的语句
明确:捉__,鞭数十,驱之别院
[讨论]
问题l:已捉在手,又打了几十鞭子,想像一下,是什么样的鞭子?癞__竟没有死,是为什么?
[明确]鞭子可能是一根草,也可能是一小枝条。童年的作者不是真要打死癞__,说明他心中是热爱小动物的(学生言之成理即可)。
问题2:读了此文,你得到了那些启示?你有什么感受?
学生讨论明确:
热爱动物,热爱自然,要善于观察,观察要敏锐,加之丰富的想像,就能成为一个富有情趣的人。
问题3:说说你童年中有趣的事,善于从联想中发现事物的美妙。
集体背诵课文,背诵时想像出三幅画面,在理解的基础上背诵。
[作业]拟几条热爱草坪、热爱动物的标语。如:
小草也会疼的,请勿踏之;小草正在生长,请勿打扰;劝君莫打报春鸟,子在巢中盼母归。
点评
《童趣》说的是作者童年时代观察的草、虫蚊、土砾、癞__……幻象迭出,写出了一种物外之趣,很容易激发学生兴趣,也是学生第一次接触的文言文。由于其语言习惯与现代文不同,因而,帮助学生越过这一“语言习惯”障碍,克服学生对文言文学习的畏惧心理,奠定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基础,是至关重要的。
本教案设以各种形式的朗读,指导学生正确的语音停顿,在朗读中提高语感能力,用以消除“语言习惯”障碍;教师指导学生掌握学习文言文的规律,使学生消除畏惧心理;通过字词的教学,使学生打好学习文言文的基础。这些做法都是易于操作、实用有效的。
教师授之以法,让学生得其法,以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自己去解决问题,是符合新课程标准要求的。课堂上充满了学生朗朗的读书声,反复朗读,基本成诵,就保障了45分钟的实效性。
因为学生第一次接触文言文,安排两课时来完成教学是符合实际情况的,是合理的。教学流程呈“整体感知”、“研读与赏析”、“体验与反思”的板块状结构。三个板块环环相扣,符合新课标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教学目标的要求
七年级上册语文教案怎么写(篇4)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能有感情地朗读全文,学习童话生动、形象的语言。
2、过程与方法:复述、朗读中训练合作探究能力;认真观察思考生活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小溪流自强不息,永不停息的精神,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积极向上的思想。
教学重点
学习童话生动形象的语言;认真观察思考生活能力
教学难点
童话中蕴含的人生的哲理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检查预习、交流资料导入
教师板书《小溪流的歌》,师生共同交流搜集到的有关资料,作者背景及相关内容,展示预习结果。
二、自由读文,整体感知
“小溪流是一首什么样的歌?”
学生自由读文,找出小溪流成长的四个阶段。(小溪流→小河→大江→大海)
三、细读课文,合作探究
1、多媒体出示。
2、问题思考:小溪流在奔流中力量有什么变化?
小溪流是怎样成长起来的?每个阶段成长的特点是怎样的?
小溪流一路上遇到过哪些阻碍?从他们的对话中可以看出他们具有什么品质?
小溪流具有什么品质?
3、学生自由读文,分组讨论,推选代表发言
预设:
1、小溪流在奔流中力量变化:快活 旺盛 强壮 巨大
2、小溪流各阶段成长的情况:从文中找出能体现小溪流、小河、大江、大海特征的词各一个(培养合作探究能力)
3、小溪流一路上到过枯树桩、枯黄的草、乌鸦、泥沙、沉船等。
4、得出结论:我们每个也应该像小溪流那样,要有远大理想,乐观向上、努力奋斗,才能获得成功。
四、赏析、品读课文
你最喜欢文中哪个段落?试作赏析和品读。
出示:音乐,小溪流成长动画
学生有感情朗读自己最喜欢的段落,然后组内讨论,班级交流
五、感情升华,感悟道理
1、小溪流究竟唱的是一首什么歌?
学生各抒己见
总结:小溪流是一首坚定、乐观、进取、永不停息的歌。
2、小溪流的歌给你什么启示?
交流:学习小溪流的精神,不断学习,用知识丰富自己,充实自己。生命不息,学习不止。
五、拓展延伸
自然界中许多事物都能给我们启示。由小溪流的歌你联想到什么事物也会唱歌?唱出的是一首什么歌?学生分组讨论,并交流所感,拓展思路。
发挥我们丰富的想象力,用我们的生花妙笔“唱”出生命的一首首动听的歌吧!
七年级上册语文教案怎么写(篇5)
知识目标
1、积累词语,掌握“明察秋毫,怡然自得,庞然大物、夏蚊成雷”等成语。
2、熟读并背诵课文。
能力目标
1、了解古今词义的差别,掌握基本的解词方法,熟悉文言文的表达方式和语言习惯,培养阅读和翻译能力。
2、体会文言语体简洁、典雅的特点。
3、疏通文句,把握文章内容,品味作者在叙写中表现出的童年生活的乐趣,激发学生的联想和想像思维。
德育目标:
学会观察、体味人生,热爱生活。
●教学重点:
诵读,体会文言语体简洁、典雅的特点。
●教学难点:
理解作者的“物外之趣”并分析是怎样得来的。
●教学方法
1、读议结合法。本为较为浅显,应以学生自学为主。教师从划分停顿入手指导学生诵读,正确划分朗读停顿,以理清句意层次,层次清则句意易明。在反复诵读中疏通文理,体会童稚时的偶趣之情,揣摩文章的妙处。然后以学习小组为单位,说说课文中哪些描写富于童趣,自己最喜欢哪些句子。
2、译述法。文章以生动的笔触,记述了儿时“神游其中,怡然自得”的趣事,充满童真童趣。指导学生疏通文字,领会课文大意,然后创造性地译述课文内容,师生共同评点。
●教具准备:
多媒体CAI课件、录音机及示范朗读磁带、投影仪及胶片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诵读感知课文,梳理、积累语言材料
[教学步骤]
一、导语设计
设计(一)(背景音乐:歌曲《童年》)
同学们,正如歌中所唱的,充溢着幻想和好奇的童年生活真的如阳光般灿烂。那时,一切都是那么轻松愉快,童真童趣,童言无忌,忆起时总是醇香醉人,有谁来讲讲记忆中象“过家家”“斗蛐蛐”这样的乐事,让我们大家共享你的稚真?(学生讲述)清代文学家沈复也有过快乐的童年,《闲情记趣》中就记叙了他儿时一些趣事,今天让我们一起去品味这清新率真的文字。(板书文题、作者)
童年是美好的,冰心老人赞其为“真中的梦、梦中的真,是回忆时含泪的微笑”。今天我们要学的沈复的《童趣》就是一篇用简约生动的白描语言回忆童年生活的散文。(板书文题、作者)
二、资料助读(多媒体显示:)
1、沈复(1763~?)字三白,号梅逸。清代乾隆年间人,工诗画、散文。据《浮生六记》来看,他出身于幕僚家庭,没有参加过科举考试,曾以卖画维持生计。与妻陈芸感情甚笃,因遭家庭变故,__曾旅居外地多年,历尽坎坷。妻死后,他去四川充任幕僚。此后情况不明。
2、《浮生六记》,清代小说。系沈复在嘉庆年间所写的一部回忆录。“浮生”取一生浮荡不定之义,源自李白《春夜宴季弟桃李园序》中“浮生若梦,为欢几何”的慨叹。共六卷,每卷皆有小题,依次是《闺房记乐》《闲情记趣》《坎坷记愁》《浪游记快》《中山记历》《养生记道》。
全书“笔墨之间,缠绵哀感,一往情深”(清王韬)真实地记录了作者的生活经历和思想感情。主要有两大内容:
(1)参与社会生活的艰辛,家庭生活,尤其是与妻子爱情生活的苦与乐。
(2)记叙了游赏天下名山秀水的感悟以及种、种艺术生活的乐趣。俞平伯称赞此书:“虽有雕琢一样的完美,却不见一点斧凿痕。犹之佳山佳水,明明是天开的图画,却仿佛处处吻合人工的意匠。”
三、译读梳理、整体感知
1、学生自由大声地朗读课文,标注各自然段的序号,划出疑难字词。
结合注释和字词典,掌握字音。
投影:
正音:童稚(zhì)鹤唳(lì)怡然称快(yí)土砾(lì)
丘壑(hè)癞虾蟆(hámá)藐小(miǎo)项为之强(wèi)(jiānɡ)
2、教师作朗读指导,划分朗读停顿,分清句读。
提示:文言文是古代的书面语体,来源于古代汉语口语,和现代汉语同源异流,简洁、典雅。“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意思是指反复诵读,文意会愈加清晰,学习文言文更是如此。朗读时要特别注意停顿、语气、语调等。
朗读时常在句子前后和中间作或长或短的停顿,一方面出于换气的需要或使层次分明,另一方面为了充分表情达意。
文言文同样有陈述、疑问、祈使、感叹等语气。如疑问语气要读出升调,感叹语气读降调。
本文应以一个老人回忆往事的那种恬淡、悠然,但又饱含愉悦的情感来读。首段中前三个分句是作者对远逝往事的遐思,宜缓缓来读,声音深沉些;句中句尾是说那时的行为和收获,可以略快,声音略高,并注意正确停顿,以表达对结构的理解:“见‖藐小微物,必‖细察|其纹理,故‖时有|物外之趣”。以下三段,分用三个四字词于段末小结,语气要轻松些。朗读“……则……果然……”和“……作……果如……”两个判断句时,语调略微欢快。
投影:(1)能/张目对日
(2)昂首/观之,项/为之强
(3)使之/冲烟/而飞鸣,作/青云白鹤/观
(4)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
(5)见/二虫斗草间,观之,兴正浓,忽有/庞然大物,拔山倒树/而来,盖/一癞虾蟆
(例句中,“/”表示明显的停顿,“‖”表较短的停顿,“”表示极短的停顿)
3、教师范读,学生体会朗读的情感和语调。
4、学生再读,边读边体味,并结合注释,疏通文句。
投影:
(1)解释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夏蚊成雷,私拟作群鹤舞于空中(自己)
又留蚊于素帐中,徐喷以烟(白的,没有染色的)(慢慢地)
鞭数十,驱之别院(用鞭子打)
以虫蚊为兽(把……当作……)
项为之强(脖子、颈项)
兴正浓(兴趣)
果如鹤唳云端(果真)
以丛草为林(树林)
方出神(正)
驱之别院(赶、驱逐)
则或千或百(有时)
(2)指出加点的代词在文中所指代的事物:①必细察其纹理(代藐小之物)
②昂首观之(代夏蚊)
③使之冲烟而飞鸣(代蚊子)
④蹲其身(代自己)
⑤观之,兴正浓(代二虫)
⑥驱之别院(代虾蟆)
(3)联系语境,揣摩、翻译难句:①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
②蹲其身,使与台齐。(蹲下身子,使身子跟台子一般高)
③神游其中,怡然自得(全神贯注地沉浸在想像之中,愉快而又满足)。
④见二虫斗草间(看见两只小虫在草间相斗)。
⑤余忆童稚时,能张目对日,明察秋毫。
(我回想自己在年幼的时候,能睁大眼睛直视太阳,看清极细微的事物)。
5、学生听读朗读课文,识记文章的精彩情节,分小组创造性地译述课文内容,师生共同点评。
(1)假如这些事是你亲身经历,你在译述时需加进你自己的感受。
(2)假如你是童年沈复的朋友,要求你以“童年的伙伴”为题创造性地译述课文。
(3)假如你是沈复的师长(父母亲、老师),请以“儿子(学生)的傻事”为题,创造性地译述课文。
四、理读积累,品析意趣
1、学生朗读课文,找出你认为有趣的地方,并说明“趣”在哪里。
学生讨论、交流,指名发言。教师归纳一些代表性的发言:
“余忆童稚时,能张目对日,明察秋毫,见藐小之物,必细察其纹理”有趣,趣在仔细观察,充满稚趣,也充满乐趣。
“留蚊于素帐中,徐喷以烟,使之冲烟而飞鸣,作青云白鹤观,果如鹤唳云端”有趣,趣在想像丰富,稚态可掬。
“余年幼,方出神,不觉呀然一惊”趣在入神,趣在陶醉其间,趣在憨态,趣在童心,趣在天真。”
2、学生边读边梳理、整理,积累语言材料。
(1)找出文中音同形不同的字。
(2)找出文中义同字不同的字。
(3)找出文中字同义不同的字。
(4)找出文中意义相对、相反的字词。
(5)找出文中的通假字。
(6)找出文中的成语并解释。
(7)找出文中的省略句。
学生分类寻找、整理,整理内容大致如下。
(1)音同形不同的字:砾—唳鹤—壑向—项。
(2)义同字不同的字:察—观—视—见唳—鸣素—白。
(3)字同义不同的字:观:昂首观之(看)作青云白鹤观(景象、景观)。
察:明察秋毫(看到、看清)必细察其纹理(观察)。
神:定神细视(精神、注意力)神游其中(感受、想像)。
时:余忆童稚时(时候)故时有物外之趣(经常)。
以:徐喷以烟(用)以丛草为林(当作)。
为:项为之强(因为)以丛草为林(把)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被)。
之:故时有物外之趣(的)项为之强(代指“昂首视之”)。
(4)意义相对、相反的字词:藐小之物—庞然大物凹—凸。
(5)成语:明察秋毫:比喻为人非常精明,任何小问题都看得很清楚。
庞然大物:外表上庞大的东西。
怡然自得:形容安适愉快而满足的样子。
夏蚊成雷:夏夜里蚊群嗡嗡的叫声像闷雷。
(6)通假字:项为之强,“强”通“僵”,僵硬。
(7)省略句:“鞭数十”应是“鞭之数十”。
“使与台齐”应是“余使目与台齐”。
3、熟读文章,尝试背诵。
五、课堂小结
《童趣》是作者追忆童年生活的一篇极有情趣的散文,文辞简约,韵味隽永。恰如俞平伯先生评论《浮生六记》说:“无酸语,赘语,道学语。”“奇文共欣赏”这类小品文犹如香茗、佳酿,是宜悠然中读美文,品人生的。
六、布置作业
沈复观昆虫而写成此文,你在童年时也有这样回想起来令人忍俊不禁的故事吗?请参照本文,从记忆的仓库中采撷一两朵童年生活的亮丽花瓣,写一个表现童心童趣的片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