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好文库范文大全内容页

二年级上册数学教学反思

2024-03-04 06:00:02互联网范文大全

二年级上册数学教学反思7篇

身为一名人民老师,课堂教学是我们的任务之一,我们可以把教学过程中的感悟记录在教学反思中,那么二年级上册数学教学反思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给大家整理的二年级上册数学教学反思,希望大家喜欢!

二年级上册数学教学反思篇1

《用乘法口诀求商》,是一堂计算课,是在学生掌握了平均分、认识了除法之后学习除法计算题的开始,是计算方法的教学。教学目标就是让学生经历用乘法口诀求商方法的探索过程,能根据具体算式正确地用乘法口诀求商。

成功之处:

在教学例题时前,我设计了两个热身。

挑战一:补充口诀和算式。这个版块主要让学生补充乘法口诀和算式中缺少的部分,为今天的学习做好铺垫。

挑战二:看积想口诀。这部分设计是想求乘法算式的商。进而提出乘法口诀还有其他的本领呢!小朋友们想知道吗?用这样的语言激发起孩子们学习乘法口诀新本领的学习愿望。当孩子们充满着好奇的愿望想学习这种新本领时,让同学们看一段他们亲身经历的秋游活动,直接过渡到例题的教学。

例题我是这样设计的:教材上的例题是12个小孩做秋千,每2人一组,分成几组?整个例题用孩子们喜欢的视频呈现,将静态的图片变成了动态的动画,激发了孩子们学习的兴趣。问题出现后问孩子们,你会列式吗?这个问题难不倒孩子们,他们刚学过除法的意义,能正确的列出算式。这时我问孩子们:你为什么会列出这道除法算式呢?目的在于复习放学过的除法的意义。122=?先让孩子们自己动手探究,用12个圆片代替12个同学,每两个圆片一组,让孩子们动手探索,能分成几组?孩子们通过自己的动手很快会发现,都分成了6组。教师让孩子们看看是怎么分的,两只一组同样也是分成了6组。这时我提出:当我们没有圆片时,不能动手分一分了。还可以想出哪些办法也得出102的商呢?请孩子们集中大家的智慧,小组讨论讨论,看能想出多少种方法。孩子们讨论时,我也进行了适当的指导帮助,帮助孩子们组织自己的语言,鼓励孩子们多表达自己的想法。当孩子们提出不同的想法时,给予适当的鼓励,孩子们需要老师赞美!

通过多种方法的介绍,我进行小节,实际上这么多的方法都是可以想我们学过的乘法算式2()=10,进而想到必须用乘法口诀来计算,也就引入了我们今天的教学内容:用乘法口诀求商。这时在看黑板上102=5的这道除法算式想的过程,和孩子们进行回顾。最终我们是用了一句乘法口诀算出了它的商。这时在出现试一试的两道除法算式,让孩子们自己解决。当孩子们顺利计算出这两道除法算式商的时候,要强调你用了哪一句口诀?多问几个孩子,加强孩子们的印象。

例题和试一试仅仅让孩子们初步接触了用乘法口诀求商这种方法,还需要大量的练习来巩固。这时就需要保持孩子们的注意力。低年级的孩子不能仅仅用做第一题,第二题,第三题这样的练习方式。孩子们的注意力一直都被这种情景所吸引,所以上课时效果很好。由一道乘法算式一道除法算式用同一句口诀,说算式和乘法口诀。这部分的练习都贯穿着用乘法口诀求商这个重要的内容。整个练习孩子们兴趣盎然,注意力集中。

不足之处:

整节课学生都是在经历探索的过程中寻求新知,我讲得还是不少,给学生探讨、思索、经历的时间和空间还是不足,使得他们在自主学习,主动参与,积极性高,这几方面还有待提高。我觉得这就是生本教育理念的体现。同时这节课都在充满童趣的情景中让孩子们学习到了新的本领------用乘法口诀求商

二年级上册数学教学反思篇2

本节课的知识是排列和组合简单的知识,但对学生来说,教师又不能直接讲解排列组合,如何讲解比较深奥的知识,这是应该正视的问题。在处理教材时,没有直接呈现排列组合原理,而是从排列组合的基本思考方法入手——科学枚举法。因为学生只有恰当的分类,将事情的各种情况能够一一列举出来,就能够保证计数时不重复不遗漏——这是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所在。所以本节课没有要求学生解决比较复杂的计数问题,也不要求发现加法原理与乘法原理,而是要求学生通过科学枚举法,感受计数方法。在教学中,为了突破重点,从多方面想办法:一是让学生认识到排列与组合学习是生活中的。必须;二是让学生通过摆、画、列表等活动,学习“不重复、不遗漏”的计数的方法。本课教学后我进行了认真反思,觉得有以下可取之处和不足之处。

一、创设情境,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

创设形象生动、亲近学生生活实际的教学情景,将有效地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本节课通过创设“衣服的穿法、早餐搭配、数字游戏”等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相似的情境,唤起了学生“独立思考、合作探究”解决问题、注意让小组合作学习从形式走向实质。

在合作探究中,保证了合作学习的时间,并深入小组中恰当地给予指导。合作探究后,教师还能够及时、正确的评价。教师从实际的学习效果出发,考虑如何组织合作学习,有利于调动广大学生参与学习的全过程,防止合作学习走过场。

二、让学生在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中感悟新知。

1、通过组织学生参与“连一连,写一写,画一画”等教学活动,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多种感官协调合作,感悟了新知,发展了数感,体验了成功,获取了数学活动经验,真正体现了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作用。

2、注意让小组合作学习从形式走向实质。

三、利用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

本节课设计时,注意精选合作的时机与形式,在教学关键点、重难点时,适应地组织了同桌或四人小组的合作探究。在学生合作探究前,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在合作探究中,保证了合作学习的时间,并深入小组中恰当地给予指导。合作探究后,教师还能够及时、正确的评价。教师从实际的学习效果出发,考虑如何组织合作学习,有利于调动广大学生参与学习的全过程,防止合作学习走过场。

四、不足之处:

1、对于课堂中的生成性资源不能灵活处理。

2、给学生的探究时间还不太充裕。

我相信,通过这次教学一定会在以后的工作中有所提高。

二年级上册数学教学反思篇3

除法来源于日常生活中平均分的活动,通过“分桃子”“分苹果”“分糖果”等内容的学习,学生已经积累了较丰富的感性经验,对“平均分“的意义有了比较深刻的理解,本节课是在解决平均分的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抽象出除法算式。

这节课我在开课前引导学生对前面学习的平均分的两种不同类型进行复习,让学生用语言描述两种不同的分法,按份数分和按每份的数量分,说完后,直接引出除法算式,表示平均分的另一种形式,并让学生说说算式中每个数字的意义,最后讲解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和读法。

我认为教学成功的地方主要体现在贯彻了课改的新思想,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密切了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在本课的学习中,我没有选择书本的主题图,而是直接用学生熟悉的小棒和圆片来讲解,通俗易懂,学生理解较容易。

2.大胆放手让学生展开对新课内容的学习,我只是适当地指导、点拨。教学中,我充分尊重学生,相信学生,给学生提供充足的时间和思考空间,以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

3.让学生动手操作,把抽象的数学知识生活化,变枯燥的概念教学为有趣的动手活动,学生感到有话可说,有事情可做,就能自主地探索、交流。

分香蕉这节课有待改进的地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有部分学生在活动过程中没有主动的参与到课堂中来。在以后的教学中还应多多考虑如何让全体学生都参与到课堂中来。

2.学生探究合作学习的机会还是少了点。例如:在学习除法的意义时应该让学生先讨论后,再让学生说一说讨论的结果。

总之,在以后的教学设计中要多多思考用什么样的活动方式让学生能主动地去探讨解决课中的难点。争取让自己的课堂教学能力有所提高。

二年级上册数学教学反思篇4

教材说明

教材让学生观察实物,如红领巾、三角板、钟面、折扇等来认识角。用一张纸折成大小不同的角,再用两根硬纸条做成活动的角(能拉成大小不同的角)。最后抽象出角的图形。这里不给角下任何定义,只认识角的形状,知道角的边和顶点,会从给出的点画角。然后通过“做一做”进行一些巩固角的认识的练习。如通过第1题着重使学生分清哪些是角,哪些不是角。并注意出现不同的放置位置。

教学建议

1.这部分内容用1课时进行教学,完成练习十七。

2.教学角的认识时,先引导学生观察红领巾、三角板、钟面上的时针与分针、折扇等实物图形,指出哪里是角。教师可以用两根硬纸条做一个活动角。把硬纸条拉成大小不同的角,边演示边说明,使学生对角的大小有一些直观认识。再让每个学生拿一张纸,仿照教科书上的图折出大小不同的角。在学生有了这些感性认识以后,教师再在黑板上画出角的图形,说明角的各部分名称。教师要画出大小不同的角(包括锐角、直角和钝角),让学生指出这些角的边和顶点。

3.指导学生做“做一做”中的题目,要使学生联系学过的知识进行判断。第1题,通过观察能正确区分题目里给出的图形哪些是角,哪些不是角。如第二个图,可以引导学生观察两条线相接的地方不是一个顶点,而是一段弯曲的线,所以不是角。

4.教学画角时,教师先说明画的方法,做出示范,再让学生画。要求学生认真、仔细地画,发现问题教师要及时指点。

5.关于练习十七中一些习题的教学建议

第2题,要使学生初步知道角的大小与画出的边的长短没有关系。

题中的两个角都是30°,要让学生用三角板中30°的角去比一比,确认两个角一样大。使学生初步认识到角的大小跟画出的边的长短是没有关系的。

第3题,可让学生在方格纸上,照着教科书上的样子画。

第4__题中,左图有3个角,中图有7个角,右图有8个角。做题时,要先让学生找,必要时教师可以指点。

练习十七最后的思考题的答案是:(3)个三角形,(3)个长方形。

(一)教学要求

1.初步认识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初步学会用直尺画角。

2.初步认识直角,会用三角板判断直角和画直角。

(二)教材说明

本单元的内容是角和直角的初步认识。这些内容是在学生已经初步认识长方形、正方形和三角形的基础上教学的。教材从引导学生观察实物开始,逐步抽象出所学几何图形,再通过学生实际操作活动,如折叠、拼摆、测量、制作学具等,加深对所学几何图形的认识。

教材说明

教材通过引导学生观察手帕、练习本、黑板面上的角,说明这些角都是直角。再借助三角板来说明什么是直角。然后让学生通过折纸做直角,加深对直角的认识。再说明要知道一个角是不是直角,可以用三角板上的直角来比一比。最后让学生学会用三角板画直角。“做一做”中的习题,注意出变式图形,使学生能掌握直角的特征。

二年级上册数学教学反思篇5

这节课的教学内容是数据收集和整理的第2课时,学生已对怎样收集和整理数据有一定了解,教学重难点是让学生选择记录方法作记录,并体会哪种记录方法既清楚又方便,并且能根据统计表提出问题并初步进行简单的预测。于是,我选择从学生的现实生活出发,选取学生身边熟悉的事例,让孩子们用投票的方式,选举自己心目中,数学成绩优异,也最热心协助老师工作,帮助同学提高数学成绩的数学课代表。这一活动贯激起学生收集数据的热情。课堂上我也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收集和整理数据活动的全过程,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高。本节课的教学突出了以下几点:

1、加强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教师充分相信学生的能力,放手让预备课代表上台,为自己的票数记录,再交流汇报统计数据的方法,这样既复习了旧知又为新知的学习做好了铺垫。

2、为学生提供自主学习的时间。出示表格,让学生独立尝试填写,最后找代表汇报,使每个学生都参与到数据整理的工作中。

3、注重让学生体验收集和整理数据的过程。在整理本班学生参加课外小组活动的情况时,老师先让让学生说说自己喜欢用的记录数据的方法,然后采用了记录数据最常用的方法——举手查人数,并且放手请一名学生负责统计,教师适时指导,学生在合作中完成了记录数据的统计。这样做既让学生学到了知识,同时也体验了统计过程。

4、拓展延伸感受收集和整理数据的价值。引导学生重点看表头,孩子们不单单看懂了表格,对表格中的数据进行了分析,

5、渗透生活基本常识很自然,根据天气情况,判断是冬天还是夏天。

6、培养学生严谨的学习态度。每当孩子们完成一项数据整理时,都会让学生用自己方法证明自己收集和整理数据的结果正确。

二年级上册数学教学反思篇6

《除法的初步认识》是在学生已初步了解乘法的意义,会用2—6的乘法口诀计算表内乘法的基础上学习的。这一课时的主要目标是使学生通过实际操作,经历从“任意分”到“平均分”的过程,了解平均分的含义,能根据要求把一些具体物品平均分,并知道每份是多少。通过本课教学,有以下几点体会。

1.在操作活动中学习数学

二年级的小学生,喜欢动手是他们的天性,具体形象思维是他们认知的特点。数学活动中的操作既可以激发学生参与数学活动的兴趣,更重要的是帮助学生体验、理解数学的知识。比如通过学生分小棒来理解“平均分”,这样做学生既动手又动脑,在操作中探索规律,建立概念,这样将兴趣激发,思维训练,能力培养融为一体,使知识充满内在活力,充分为学生提供体验经历探索的过程,并敢于把自己想法、做法展现给大家。

2.创设问题情境,提高学习兴趣

这节课的教学,我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展示给大家10个又红又大的苹果,分给两个小朋友,问有几种分法,然后又提出:要使两个小朋友分得同样多,应怎样分?用小棒来代替苹果分一分吧!学生们很愿意动手来分,这样做,提高了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身边问题的能力,从学数学的角度,注意了数学知识的特点。

总之,这节课较好地完成了教学任务,学生们在操作的基础上,充分理解了平均分。但整节课显得过于平淡,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也有待于进一步提高,在今后的教学中,应注意对学生的这方面的能力培养,多多采用激励性的语言,提高学生们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

二年级上册数学教学反思篇7

《租船》一课是二年级下册第一单元《除法》中的有余数除法的一节应用课。在这一节课上,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题意,进而解决问题,有两个地方的处理,令自己很满意。

1.充分理解“限乘4人”的意思

为了让学生读懂情境图中蕴含的信息,当出示情境图后,我并不急于提问,而是让同桌互相说说:从图中你获得什么信息,哪个信息理解起来比较困难?由于放慢了脚步,由于有了同伴的互助,孩子们对于图中给出的信息“限乘4人”,就有了较为深刻的理解。除了知道是每条船限乘4人之外,在互相补充之下,不仅明白不能超过4人,还知道最多可乘4人,但也可以是乘坐1人、2人或3人。为了更为形象的表示,我还在黑板上画出了图示来。这样,限乘4人的蕴含的丰富内涵孩子们就体会得非常的深刻了。

2.充分理解“至少”的意思

在解决“22人至少要租几条船?”的问题时,为了让孩子们深刻理解“至少”的意思,我并不是自己给予解释,或是直接请孩子说说自己的理解。而是先请孩子们用画图或列表的方式来表示22人要租几条船。由于有了前面“限乘4人”的理解,知道每条船可以乘坐1人、2人、3人或4人的铺垫,就有孩子画出简笔画图每船坐2人,需要11条船。于是,我把这种方法展示出来,不着急肯定对错,而是让孩子们自己评判。这时,就有孩子发现,这样租也可以,可是太浪费钱了。接着我追问:怎么租才不会浪费钱?这样孩子们通过自己探索发现每条船坐1人,需要22条船,每条船坐2人,需要11条船……虽然可以这样租船,但是就太浪费钱了,没人会这样租船。每条船都坐4人,租的船少,租金也少。在与孩子们达成共识后,提出“至少需要几条船?”。这时孩子们对于“至少”的理解就水到渠成了。通过画图,知道除了坐满5条船后,还剩2人,这2人也要坐1条船,因此至少需要6条船。

由于孩子们充分理解了重点词句的意思,因此解决问题来就更得心应手了,不仅能用画图、列表的方法来解决问题,知道同一个问题可能有不同的解决方法,还能进一步体会除法的意义及解释结果的实际意义。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