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好文库范文大全内容页

25课矛和盾的集合教学反思

2024-02-25 11:18:02互联网范文大全

25课矛和盾的集合教学反思9篇

教学反思是指在教学过程中,对于自己的教学思路、效果等进行反思、总结和评估的过程。教学反思是一种重要的自我提高方式,以发现和改正自己教学上的不足和问题。现在随着小编一起往下看看25课矛和盾的集合教学反思,希望你喜欢。

25课矛和盾的集合教学反思(篇1)

今天,我读了一篇文章,题目是《矛与盾的集合》。故事是这样的:有一天,发明家手持矛和盾准备和朋友比赛,对方的矛如雨点般的向他刺来,发明家左抵右挡还是难以招架。在这紧急关头,他忽然想:还是盾太小了,盾要能大的像一个铁屋子,铁屋子上要能有轮子,再装上履带,那不就没有事了吗?于是发明家发明了坦克,正是坦克把盾的自卫、矛的进攻合二为一,在战场上不断显出神威。1916年,当英国的坦克首次冲上战场,德国兵头一回见倒这庞然大物时,吓得一下子向后跑了十公里。

其实在生活中我觉得还有很多“加一加”的方法,比如录音机和电话加起来就组成了录音电话,电瓶装上自行车上就组成了电动自行车等等。

通过这个故事我明白了谁善于把别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可能成为最后的胜利者!

25课矛和盾的集合教学反思(篇2)

这篇课文写的是发明家手持矛和盾,在与朋友对打比赛中,由矛和盾的长处想到了发明坦克。由此说明,“谁善于把别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是胜利者”的道理。 指导学习第一部分时,可以先让同学了解发明坦克的过程,坦克是怎么把盾的自卫和矛的进攻合二为一的,再用自己的话把说一说这个发明过程。最后一自然段是课文的难点,使学生了解本文所要阐明的道理,就是要善于发现事物的优点,根据需要,把优点很好的集中起来,为我所用。

但是,在理解方面学生对于一些词语把握不准确。比如最后一自段,学生很自觉地归纳总结为取长补短。可是如何现实相结合,学生不知如何说,我就给了他们一些提示:铅笔、两用空调等物品是如何发明的,学生从中也可以领悟到集合优点所得。

25课矛和盾的集合教学反思(篇3)

为了让学生理顺文章的顺序,我反复地研读了课题——《矛和盾的集合》。矛和盾的集合就是集合了矛和盾的优点,它们的优点是什么?矛的进攻和盾的自卫。这个想法怎样产生的呢?因此,我就让学生在同伴中互相说一说。这样学生就明白了发明家在比赛的过程中发现问题,认真思考,发现了各自的优点,然后再不断思考,想到了发明一种新的东西,使它集合两者的优点,发挥更大的作用,于是发明了坦克。

当我再读文本时,发现文本的第五自然段的第一句话是:坦克把盾的自卫、矛的进攻合二为一,在战场上大显神威。这句话其实就是对课题的很好的诠释,也蕴含了文本要揭示的道理。于是想到从这句话入手。那么,如何引入这句话呢?这时就想到了“进攻、自卫、合二为一、大显神威”这四个词语。在词语教学中引出这四个词,“同学们,文中有一个句子,把这四个好词语都用上了,请大家找一找,认真地读一读”。这样的衔接自然贴切。学生也很快找到答案。

25课矛和盾的集合教学反思(篇4)

在教学《矛和盾的集合》一课时,我是这样导入的:课件出示两幅图,矛和盾,问:“你们认识这两幅图上的东西吗?”学生们都很积极,说出了自己所知道的内容。之后,我们总结出:矛是用来进攻的,盾是用来自卫的。接着,我说:“矛和盾是两种对峙的开口,如果把他们集合在一起会怎样呢?出示课题,齐读:矛和盾的集合。这时候,学生的积极性被调动起来了,课堂上充满了浓浓地学习气氛。学生们总结出:矛和盾是古代两种不同用处的武器。矛用来攻击敌人,盾用来保护自己。两者完美结合,就是坦克。只有善于把别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会是胜利者。最后,师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学完了本课的课文。

第三节,我趁热打铁继续学习本课来写生字,并把本课所学的知识用上。我很认真地讲解了上次的作业情况:一是书写认真的;二是生字、词全写对的。联系本节课,我要求学生把“认真”与“正确”集于一身(即作业本上),像书中的发明家一样,成为一名胜利者。学生们写得都很认真,可以说是鸦雀无声。因为他们都想做一名集两者优点于一体的胜利者。本次作业结束时,只有6名学生出错,学生们书写都很认真。最后,我向学生宣布:他们都成了胜利者。当时,我看到学生都很高兴。课下,我写下了几句话:一、课文是最好的教育资料;二、要善于发现每篇课文带给我们的任何一个“机会”;三、一定要为学生创造一个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

25课矛和盾的集合教学反思(篇5)

《矛和盾的集合》这篇课文是人教版三年级上册第七单元的第一篇课文,写的是发明家手持矛和盾,在与朋友对打比赛时,由矛和盾的长处想到了发明坦克。由此说明“谁善于把别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会是胜利者”的道理。我把课文分为“发明坦克的过程、坦克的实际应用和从中引发道理”这三个部分来引导学生学习、理解课文,通过抓住关键词的理解办法,取得较好的教学成效。

学生初读课文后基本可以理解大概内容,于是我请学生说说自己读后知道了什么,学生一下子就说出了发明家在实际战斗中把矛和盾相结合的意思来。我相机指导学生品味了“雨点般向他刺来;左抵右挡,还是难以招架;固然安全”等词语来理解。最后再抓住“自卫、进攻、合二为一、大显神威”这四个词语统领全文,突破重点。

在学生初读课文后,我结合板书让学生说课文题目的理解。矛用来做什么?进攻。盾用来做什么?自卫。集合是什么意思?把两者的优点合起来,发挥更大的作用。然后我让学生在第五自然段中找出能概括这些意思的句子:“坦克把盾的自卫、矛的进攻合二为一,在战场上大显神威。”接着我引导学生分小组讨论认识自卫:盾太小,做铁屋子;认识进攻:不能变成只缩在壳里保命的蜗牛或乌龟,于是在铁屋子上开个小洞,从洞里伸出进攻的“矛”——枪口或炮口;认识合二为一:做好了铁屋子,开了小洞,装了枪炮,安上履带,成了坦克;认识大显神威:“1916年,英军的坦克首次冲上战场。德国兵头一回见到这庞然大物,吓得哇哇直叫,乱成一团,一下子退了十公里!”这样一来,学生对于发明坦克的故事明了于心,对于“谁善于把别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会是胜利者”的理解就容易了。在让学生用别的例子来说明这一道理的环节中,学生说的事例类似、说得事明理清,我知道抓住关键词理解课文的办法,取得较好的教学成效。

本课的教学让我深刻认识到:一些文章中的重点词句蕴涵着文章的中心,只要分析、理解这些词句的深刻含义,也就把握了文章的中心。学生只要在阅读理解全文的基础上,对这些重点词句作适当补充、理解就能顺利地把握全文。在教学中,我们老师要多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句引导学生自主朗读、自主理解、自主感悟,从而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25课矛和盾的集合教学反思(篇6)

学习本课时,我从题目入手,先让学生知道“矛”“盾”两个字分别是古代的兵器,然后让学生或画或表演说出这两种兵器的优缺点,引导学生思考这两种如果集合在一起会是什么样子呢?进入课文学习。学生基本在读了课文后就可以理解大概内容,所以我请学生说说自已读懂了什么,学生一下子就找到了发明家是在恩怨把矛和盾结合的句子,接着再引导学生用个性化的语言来说,我相机指导学生品味了“雨点般向他刺来;左抵右挡,还是难以招架;固然安全”等词语来理解。最后再抓住 “进攻、自卫、合二为一、大显神威”这四个词语统领全文,突破重点。

另外为了学生理顺文章的顺序,我反复地研读了课题——矛和盾的集合,矛和盾的集合就是集合了矛和盾的优点,它们的优点是什么?矛的进攻和盾的自卫。这个想法怎样产生的呢?因此,我就让学生在同伴中互相说一说。这样学生就明白了发明家在比赛的过程中发现问题,认真思考,发现了各自的优点,然后再不断思考,想到了发明一种新的东西,使它集合两者的优点,发挥更大的作用,于是发明了坦克。当我再读文本时,发现文本的第五自然段的第一句话是:坦克把盾的自卫、矛的进攻合二为一,在战场上大显神威。这句话其实就是对课题的很好的诠释,也蕴含了文本要揭示的道理。于是想到从这句话入手前后勾连。那么,如何引入这句话呢?这时就想到了这四个词语,在词语教学中引出这四个词,“同学们,文中有一个句子,把这四个好词语都用上了,请大家找一找,认真地读一读”。这样的衔接自然贴切。学生也很快找到答案。在复习时,还让学生默写了这句话,以突出这个重点句子。

最后让学生说说自已读了这个故事的感受,再集体读最后一段,让学生明白这篇课文是通过一个故事来讲一个道理。让学生知道以后写一个道理时就可以用事例来说明的写作方法。最后让学生从生活中找出一些“矛和盾的集合”的例子,由于学生一时想不到,我只好先提示了双层汽车、带橡皮铅笔等,学生经提示马上也说了一些。如带灯泡的钢笔,带音乐声的拖把等等。这样学生通过学文后可以在生活中去寻找类似的现象,也可以说是学以致用。

25课矛和盾的集合教学反思(篇7)

这篇课文主要讲的是发明家手持矛和盾,与朋友对打比赛时,由矛和盾的长处想到了发明坦克。由此说明“谁善于把别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会是胜利者的道理。”

一、趣味导入

本节课我先从成语《自相矛盾》入手,引出矛和盾这两种兵器。然后展示矛和盾的实物,让学生联想到古代的兵器,并说出这两种兵器的优缺点,想象这两种兵器如果集合在一起会是什么样子的进入课文。

二、品读词语

在引导学生了解发明家产生想法时,抓住”如雨点般、左右抵挡、难于招架、固然”等词语进行品读指导,既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又进行了朗读的训练。

三、质疑问难

在课堂中,我放手让学生质疑,互相交流。有的说:“坦克为什么能在战场上大显神威?”学生在交流中不难发现,课文中“1916年,英军的坦克首次冲上战场。德国兵头一回见到这庞然大物,吓得哇哇直叫,乱成一团,一下子退了几十公里!”这种生动具体的描写无疑是对“大显神威”的最好诠释。其原因在于坦克巧妙地将盾的自卫和矛的进攻合二为一,既保护自己的铁屋子,又有进攻的枪口或炮口,更深层的原因在于发明家勤于思考,善于实践的优秀品质。这样质疑深化了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四、感悟语言

一堂好的语文课是读出来的,语文课要读得多,“以读为主,合理想象,适当展开”。在指导第5自然段朗读时,我让学生说从哪些词语中可以看出坦克的威力。同时让学生想象“哇哇直叫”“乱成一团”会是怎样的景象?这样学生自然而然会把有关词语读重音,并且在朗读时感受到了发明家发明出的坦克的威力,惊叹创新的神奇威力。

五、拓展升华

最后让学生说说自己读了这个故事后的感受,再集体读最后一段,让学生明白这篇课文是通过一个故事来说明一个道理。让学生知道以后写一个道理时就可以用事例来说明的写作方法。最后让学生从生活中找出一些“矛和盾的集合”的例子,有的说:“双层汽车。”有点说:“带橡皮擦的铅笔。”有的说:“带灯泡的钢笔。”这样学生通过学文后可以在生活中去寻找类似的现象,也可以说是学以致用。

25课矛和盾的集合教学反思(篇8)

案例简述:……(学了课文1――5自然段之后的教学片断)

师: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生:“谁善于把别人的长处集于一生,谁就会是胜利者。”

师:你能用生活中的事例来说明这个道理么?

生:我们要吸取别人的长处,改正自己的缺点,才能变得更优秀。

师:对,这是从做人方面来说的。也就是我们要善于取长补短。还有其它的例子么?

生:我们用的空调就是吸收了风扇制冷和电热器升温的长处,可调节温度。

生:带橡皮擦的铅笔不仅可以写字,还可以擦字。

师:孩子们说的真好。是啊,发明家们善于观察,善于集中事物的长处,发明新的事物,给人们生活带来了很大的方便。这种“优点组装法”可让许多新产品不断问世。

在我们身边,还有许多事物不如人意,你能当个小小发明家,集中事物的长处,把它加以改进么?

生:我想在钥匙上装一个小灯,这样在黑暗中我们也能找到门眼。

生:我想发明一种声控门,只要你把家里人的声音录在里面,通过声波,它就能识别家里人的声音,你说“开”它就开,你说“关”它就关。如果坏蛋来了它就报警。

生:我想发明一种保护视力的笔。这种笔的顶上有一个半圆形的小灯,里面有感应器。当你的坐姿不正确的时候,小灯就会闪光发出警告

案例评析:

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课内外的联系,校内外的沟通,学科间的融合,使语文学习的天地更为广阔,有利于学生的整体素质的均衡发展和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的培养。

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三年级上册,《矛和盾的集合》这篇课文主要介绍了一个发明家把矛和盾的长处集合起来发明了坦克,说明“谁善于把别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会是胜利者。”学生对于这个道理的理解是教学的难点,怎样攻破这个难点呢?我想:教材只是阅读的文本,我们应该研究教材的价值,创造性的使用教材,把哪些反映时代精神,先进科学理念,关注社会、自然、生命等的有价值的问题挖掘出来。所以我设计了以上的教学流程。其凸显的优势有三:

其一,这种设计联系了生活实际,使课内向课外延伸,实现了“文本、学生、生活”三位一体的大整合,在让学生思维得以拓展的同时,让学生放飞想像的翅膀,大胆设想,使学生的创新思维又得到飞跃。充分体现了“语文课程的人文性是指语文教学过程中自我实现自我成长的过程,激发人的创造力和生命力的过程。”而学生的想像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确是让人震撼。

其二,这种设计培养了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老师为学生表达能力的形成搭建了展示平台和提供了宽松的空间,学生畅所欲言,准确、清楚、流畅地表达了自己的设想和见解。可以说学生口语能力的形成和个性发展,是在健康丰富的对话活动中完成的,没有任何刻意追求的痕迹。

其三,这种设计产生了创新模式,学生在思维的交流与碰撞中,从文本出发,由渐悟到顿悟,产生了新的创新模式,例如:“缺点弥补法”中的“带灯的钥匙”;仿生字联想法中的“声控门”与“保护视力笔”等,就大大超出文本提供的思维方式,这是学生在创新思维方式上的拓展与突破。我深深地感觉到孩子们的思维空间是多么广阔,想像力是多么丰富。使我不由的想起一句话:“给我一个支点,一根足够长的杠杆,我会把地球撬起来。”我觉得,在教学中,只要我们多为孩子创造想像的条件,大胆放手,鼓励孩子们异想天开,孩子们得到的就可能是撬起地球的“支点”或“杠杆”。

25课矛和盾的集合教学反思(篇9)

上课之前,我认认真真地研读了教材,也参考了很多资料,几易其稿,最后决定从词语学习入手,由“自卫、进攻、合二为一、大显神威”这四个词语引出“坦克把盾的自卫、矛的进攻合二为一,在战场上大显神威”来统领全文,理解发明家是怎样把矛和盾的优点集合在一起发明坦克的。再结合生活感悟“谁善于把别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会是胜利者”的道理。然后进行小练笔,模仿第四和第五自然段的写法,写一写生活中还有哪些例子也是集合了各自的长处,发挥了新的作用,既加深对结尾揭示的道理的理解体会,又做到读写结合,运用语言。

为了保证这堂课确确实实能起到示范的作用,教学前我精雕细琢了一番,还预设了每一环节的大致时间,便于及时调控,保证教学过程的完美。

正式上课,我使尽浑身解数,也随时调控,努力按照进度按部就班完成每一个环节。可是由于容量太大,预设的最后一环节——理解结尾和练笔无法完成,只好顺着铃声点到为止。

课后,我对这堂没有按计划完成的教学公开课进行了剖析,颇多收益。

一、教学的设计,要关注学情。

在设计教案时,我关注的更多的是文本,是教学的完整性,想在一教时完成所有内容,既要正确认读6个生字和16个词语,又要初步理解课文内容。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还要学生理清发明家的思维过程,体会发明家善于观察、善于思考的品质,最后还要学生理解文本揭示的含义,并结合生活中的应用加深感悟,最后是练笔。如此大的容量,只能草草走过场。这样的处理,自然违背了学生的认知规律。所以出现了预设的内容无法完成的现状。现在,根据教学的实际情况进行调整,把预设的最后一环节——理解结尾和练笔放到了第二教时,这样有了较宽裕的时间让学生充分阅读,对话文本,语言的训练落实到具体的相关的字词句甚至标点符号上,把对话与训练有机结合起来,实现阅读教学的本质回归,既落实了教学的重点,又能真正解决教学的难点。而在第二教时结合生活实践体会文章揭示的道理,安排练笔,也能得到真正的落实。

感触一:教学不是教师的表演,不能为了追求教学过程的完美,忽视了学习的主体是学生,忽视了学生把知识转化为能力的过程。关注学情是教学的根本。

二、词语的教学,要有意识训练。

词语作为语言的最基本的组成单位,它在语言的感悟和情感的表达上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尤其是课程改革以来,语文回归本真,更重视词语的教学,这从特级教师的展示课中就能很好地发现他们匠心独运的设计,词语在阅读教学中不可抹杀的作用。所以,在字词教学设计上,我颇费功夫细细琢磨,一个一个词语读下来,终于找到了一些规律:“坦克、炮口、履带、庞然大物”是描写坦克外形的,“雨点般、左抵右挡、难以招架”是写矛的威力的,“合二为一、大显神威、乱作一团”是来表现坦克的威力的,“战场、首次、长处、乌龟”是名词,“自卫、进攻、集合、戳不到”是动词,“紧张、固然、善于”是形容词。然后,我按照它们的组合规律分组呈现。

在读词后,我问学生在读词的过程中发现了什么,意图是让学生发现词语的特色,感悟汉语的独特魅力,可指名的第一个学生却用第一组的词说了一句介绍坦克外形的句子。这瞬间的生成,让我发现词语的教学不该局限于发现组词规律,更应该学会运用,在运用中加深理解词语。于是,我改变策略,既让学生发现规律,又增加了连词成句的句式训练,如用表现威力的词语说说矛和坦克的威力,这既是学习词语,也是运用词语,还能检查学生初读的效果。同时对课堂生成及时应用词语,如男生读得有点声嘶力竭,于是抓住“乱作一团”,引导他们读词语不要喊。学生读到“长处”,引出前面学过的词语——长进,“老师希望每个学生在这堂课里都有长进”,既复习了多音字,也给了学生充分的鼓励。学生把“大显神威”误读成“大显身手”,“老师相信每个学生都会在这堂课里大显身手,我们三(1)班就大显神威了”,帮助学生在语境中理解词语,再一次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

词语教学突破了我预设的范畴,超出了我预设的时间,但我觉得很值得。词语不是简单的符号,不是简单的认读书写,它应该呈现蓬勃的生命。学生在学习词语的过程中,学会了知识,学到了方法,学会了表达,学懂了做人。

感触二:词语教学是一种有生命的活动。教师要有一双发现的慧眼,也要有一颗智慧的心,善于引导学生在平凡中发现真知,在表达中感受乐趣,培养发展学生观察、思考、表达等综合能力和真善美的情感态度。

三、教材的处理,要有所创新。

这堂课的切入是我比较满意的。原先也打算从课文开头入手,顺次学习,因为三上的学生思维跨越度有限。但当我反复地读着文本时,我发现第五自然段的第一句话——“坦克把盾的自卫、矛的进攻合二为一,在战场上大显神威”这句话是对课题的最好诠释,也蕴含了文本要揭示的道理。矛和盾的集合,就是集合了矛的进攻和盾的自卫的优点。而且从这句话中的“进攻、自卫、合二为一、大显神威”这四个词语入手,也就是从重点词语入手引出这句话,既保证了词语的教学,又切入文本的重点,衔接自然贴切。然后前后勾连,了解归纳前面部分发明家发明坦克的思维过程,感悟后文集合后发明的坦克的巨大威力,不是更能突出重点,更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吗?

在教学词语后,我问道:文中有一个句子把这四个好词语都用上了,请大家找一找,认真地读一读。问题才抛出,学生就表现出了浓厚的兴趣,争着要露一手。而当他们发现后,又感受到作者用词的巧妙,老师设计的精彩,也想很好地表现一下自我。这种热情由始而终,极大地提高了整堂课的教学效率。

感触三:教学是一门艺术,教师要学会思考,学会发现,在普通中发现玄机,匠心独运,才能抓住每个孩子的心,抓牢每个孩子的心。

四、方法的渗透,要有自觉的意识

语文教学的低效度往往是我们语文老师教学的随意性所致的。对于低年级的学生来讲,他们更需要方法的指导,他们是从模仿起步,逐步内化为自觉的行为。在第二课时的学习中,我安排了练笔。我先让学生做几道趣味数学题,如:矛+盾=坦克,鞋子+轮子=溜冰鞋,电视+电话+摄像头=可视电话,再组织“我的奇思异想”思维训练活动,想一想日常生活中,还有哪些这样的发明创造。后来,又想到还可以让学生想一想:生活中还有什么不方便的地方,也可用这样的方法去解决。这个设计主要是引导学生积极参与生活,培养参与意识和科学的探索精神。在此基础上,安排练笔:用以上算式模仿第四、五自然段写一段话,写它新的作用怎样。这样做的目的,既通过说话训练和写作训练加深对结尾含义的理解感悟,同时在范本中学会表达。因为三年级的写作从句过渡到段,写作的方法就是要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学习并逐步掌握。

感触三:教学是一种方法的传递,教师一定要有自觉的方法指导意识,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指导学生如何读,如何说,如何表达。

五、板书的设计,要克服随意

在本课教学中,我对自己的板书设计也是满意的。我从课件展示的两件古代兵器入手,引出“矛”和“盾”。因为这两个是生字,要会书写,所以在板书的时候,结合进行字音的学习和字形的指导,尤其是“矛”,学生很容易写成“予”,所以强调了“矛”的一撇就好像它锋利的刀头刺向敌人。然后,检查学生的预习情况,说一说它们的作用,并分别在“矛”和“盾”的下面板书“进攻”和“自卫”。在学习“坦克把盾的自卫、矛的进攻合二为一,在战场上大显神威”这一句时,引出并板书“合二为一”和“大显神威”,结合理解“合二为一”的“二”指什么,“一”指什么。在理清坦克的发明过程后,认识坦克的各个部件,以及与矛和盾的相同点,引出“枪炮口”和“铁屋子”。结合板书小结:盾能自卫,改变成铁房子,防卫的本领更大;矛能进攻,改成枪炮,攻击的能力更强;再装上轮子,安上履带,会动了,坦克的作战就更灵活了。坦克的发明就是把矛和盾的优点?——板书:集合。

最后形成的完整的板书是:

25矛 和 盾的 集合

进攻 自卫 合二为一 大显神威

枪炮 铁屋子 坦克

这个板书既落实了生字、词语教学,又理清了文章的脉络,也体现了本文的主要内容,很好地为教学服务。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