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好文库范文大全内容页

《分数的再认识》教学反思

2024-02-23 22:12:01互联网范文大全

《分数的再认识》教学反思7篇

教学反思通常包括对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资源等各个方面的综合分析和评价,旨在深入理解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以便做出相应的改进和调整。以推动个人专业能力的成长和提升。现在随着小编一起往下看看《分数的再认识》教学反思,希望你喜欢。

《分数的再认识》教学反思精选篇1

“数学教学,在于学生对于新知识的初步感知,在于老师潜移默化的引导,使新知识在已有经验的基础上,润物无声的渗入脑际。”

一、巧妙利用学习切入点,引导学生在情境中感悟数学

本节课是孩子们第一次认识分数,这是关键,这个时候要牢牢抓住旧知识与新知识的切入点,认识分数必须在“平均分”的概念上建立。所以我套用了书本的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引入,让学生带着好奇心,自然的切入了这节课的主题——分数。教学一开始,我先让学生感受一下分的概念,然后具体到某一食品:回答把4个苹果和2瓶矿泉水平均分给2个小朋友,每人分到多少?把4个苹果、2瓶矿泉水“平均分”成两份后,每一份的个数可以用整数表示。把1个蛋糕平均分成两份,学生就回答每个小朋友分得一半。于是我就抓住机会由此引入新课,引出 。

二、加强实践操作,促进学生主动构建数学知识

1、深层理解二分之一

理解 1/2的含义是基础也是难点,这环节充分让学生折、涂、讨论,突现分数的`平均分的本质。

2、运用知识迁移,探索其它几分之一

在认识1/2的基础上,放手让学生自主去创造、探索其它几分之一。首先让学生选择图形,折、画、涂几分之一,再交流、讨论表示的含义。

3、观察比较分析,体会比较几分之一大小

在课堂有效的时间内,充分利用学习材料,进行学习。开始教师直观运用已有的和图片进行比较,再小组合作在同组内比较原来已创造的几分之一的大小(课前发给学生同组内同样大小的图形)。再运用学生折出的进行直观展示,让学生观察、比较、分析、归纳。来源 WWw.HaoHaowenkU.cOM

三、联系生活,拓展运用

联系生活,在生活图片中运用分数,再利用其它变式图形拓宽学生思维。

四、不足之处

虽然将学生的积极性通过动手、小组合作调动起来了,但是孩子们的在操作的时候进度不同,影响了时间,有些孩子不能一起完成,造成虽然让他收掉但还有部分学生牵挂未折完的现象。

《分数的再认识》教学反思精选篇2

本节课教学的主要资料是百分数的好处,百分数是在学生学过整数、小数和分数,个性是解决“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分之几”问题的基础上进行的教学。百分数在学生生活、社会生产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大部份学生都直接或间接接触过一些简单的百分数,对百分数有了一些零散的感性知识。所以在教学中我从学生生活实际入手,采用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为主,教师点拨引导为辅的策略,让学生在生活实例中感知,在用心思辨中发现,在具体运用中理解百分数的好处。

一、从学生感兴趣的事情入手,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

我组织学生讨论足球运动员参加罚点球比赛,就应选什么样的队员去比较适宜,由于学生上学期已经学会计算可能性的大小,学生很熟练的算出了三名运动员罚中的可能性,在比一比谁的罚中次数占罚点球总次数最高的过程中引出了百分数,此时,学生已经隐约之中感悟到百分数是表示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分之几的数,是为了比较大小而通分成分母是100的分数,学生已初步感悟出百分数的含义,也初步感受了比较数据时使用百分数的`好处。

二、密切联系生活,理解百分数的好处

百分数是在日常生产和生活中使用频率很高的知识,学生虽未正式认识百分数,但对百分数却并非一无所知。在上课之前让学生收集生活中的百分数,能够让学生从中体会到百分数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对激发内在的学习动机起到了很好的作用。

在“生活中的百分数”这一环节,我先让学生介绍自我生活中见过的百分数,再出示一张调查记录单,让学生在小组中互相说一说收集的百分数的好处,并让学生选取典型的例子汇报,让学生说说这个百分数所表示的意思。

三、关注学生知识的构成过程

新课程理念强调,重视知识的构成过程,不能只关注结果。我的《百分数的认识》这节课教学资料无论是素材的选取还是教学过程的设计都让学生体会和感受到了学习数学的必要性。没有直接告诉学生学习百分数有有什么作用,百分数的好处是什么,而是透过小组学习,让学生感悟在生活中搜集到的具体的例子,让学生在探索学习中悟出一些百分数的意思,从而总结出百分数的好处,然后再解决应用到实际生活例子中。

四、练习有层次、有拓展、有坡度

在最后一个换节我设计了拓展联系,学生在理解百分数的基础上,透过想象,说一说你还想到了什么,学生的思维一下子就被打开了。例如上半年完成了任务的60%。学生想到了还有40%没有完成;上半年的进度很快,他们的效率很高;他们先紧后松。又如我国航天发射七次,都成功了。那里面没有百分数,学生说出了里面内含100%;我国的航天科技十分先进,我为我们国家感到自豪,对学生也进行了必须的思品教育。

《分数的再认识》教学反思精选篇3

一、注重教师的启发引导与学生的主动参与相结合

在本节课中,我们充分地信任学生,相信学生是有主动学好数学的愿望和潜能,课堂气氛民主、活泼、开放,教师既尊重学生的人格,也尊重学生对学习方法的选择,鼓励学生用自己的方法去掌握数学知识。如让学生用自己手中的纸表示出自己想认识的分数等。在课堂中,教师也积极地创设出有利于学生主动参与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地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给学生留有思考和探索的余地,让学生能在独立思考与合作交流中解决学习中的问题。

二、教学既面向全体又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促进全面发展

新课标指出: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在教学中,教师注意面向全体学生,使所有学生在数学知识掌握、数学能力发展、思想品德及个性心理品质养成等方面都能有所发展。同时,由于学生的个性素质存在差异,教学中,教师也尊重了学生的这种个性差异,要求不同的学生达到不同的学习水平。在本节课中,教师既解决了后进生学习难的问题,帮助他们克服了学习上的自卑心理。如他们也都能用纸折出1/4、1/8这样的分数来,从而建立起分数概念的表象,初步理解分数概念的含义,树立起学习上的自信心,为今后进一步发展奠定基础。同时,对于一些学有余力的学生,教师也为他们提供了发展的机会。如有的学生在折纸时表示出了1/32这个分数。又如在片断三中学生能针对不同的整体判断出?所表示的几分之一等。这样既防止他们产生自满情绪,又让他们始终保持着强烈的求知欲望,使他们在完成这种任务的过程中获得更大的发展。

三、加强直观教学,降低认知难度

分数的知识是学生第一次接触,是在整数认识的`基础上进行的,是数的概念的一次扩展。对学生来说,理解分数的意义有一定的困难。而加强直观教学可以更好地帮助学生掌握概念,理解概念。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教师充分重视学生对学具的操作,通过折纸让学生对分数的含义有一个直观的认识,充分利用多媒体课件的演示来加强直观教学,让学生加深对分数概念含义的理解,降低了对分数概念理解上的难度。

《分数的再认识》教学反思精选篇4

开始我对《分数的再认识》这节课的理解不够深入,经过认真的学习教材的编写意图,经过课堂实施中对教材的重新感悟,我对本节课的教材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对于分数意义的教学,人教版与北师大版在编排上有很大的不同,人教版的三年级只涉及到分数的初步认识,让学生认识到把一个物体平均分成若干份,表示这样一份或几份,可以用分数来表示。到五年级再正式认识分数的意义,让学生认识到还可以把许多物体组成的一个整体,平均分成若干份,表示这样一份或几份的数叫做分数。从把一个物体平均分到把一个整体平均分,在认识上对学生来说是一个飞跃。因此,人教版到五年级再正式认识分数,肯定考虑到了学生的年龄特点、知识和生活经验的积累,这样编排有一定的合理性。

但是,北师大版从教材整合的角度出发,让三年级学生学习过分数的初步认识后,马上认识分数的完整意义,这样让学生看到了知识的全貌,避免了“小步子”教学,这也许更符合新课改的一些精神。另外,北师大版也考虑到了学生掌握的不是很扎实,所以在五年级就专门安排了“分数的再认识”这节课。

因此,“分数的.再认识”不是初步认识整体“1”,而是对整体“1”的再认识。此时,学生已经懂得出了可以把一个物体、一个计量单位平均分成若干份,还可以把许多物体组成的一个整体平均分成若干份。只是学生对整体“1”的重要性认识不够深刻,还感受不到整体“1”不同,相同分数所表示的具体数量也不相同。所以,本节课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通过操作活动,感受到部分与整体的关系,体验到同样拿出相同整体“1”的几分之几,但是由于整体“1”不同,拿出的具体数量也不相同。另外,还让学生根据整体“1”的几分之几所对应的数量,描述出整体“1”的大小。这样学生会深刻的体会整体与部分之间的关系,丰富学生对分数意义的理解,从而达到对分数再认识的目的。

人教版教材更加关注整体“1”产生,但是没有从不同的侧面加强对分数意义上的理解,没有丰富学生对分数意义的认识,学生只会记忆分数的概念,但并不真正深入的理解分数的实质内涵。这正是北师大版教材编排本节课的目的所在。

《分数的再认识》教学反思精选篇5

2.拓展认识几分之一

师:刚才你折出手中图形的1/2,拿出你准备好的正方形,你还能折出其它的分数吗?(1/3 1/4 1/5)

师:折出正方形的1/4,并涂上颜色,涂完说一说怎样得到的.

学生操作,教师巡视.

展示学生作品并让学生说一说.

师:仔细看,它们的折法不同,平均分后的形状也不同.为什么涂色的部分都能用1/4表示呢?

学生发表自己的'想法。

不论怎么分都是把这张纸平均分成4份,每一份都是这张纸的1/4.

教师小结:虽然折法不同,形状不同,可都是把一个正方形平均分成4份,其中的1份就是它的1/4。

【学生对于1/2认识深刻了,认识几分之一也就迎刃而解了】

3.认识几分之几

师:涂一份是1/4,那图2,3份呢?你还能涂出四分之几的分数.

生:(2/4 3/4 4/4)

师:涂出你喜欢的分数.

学生涂,教师巡视.

展示2/4(用什么分数表示,2/4是什么意思?)

展示3/4(用什么分数表示,为什么?)

展示4/4(表示什么意思?)

(让学生充分的说)

4.介绍分数各部分名称

(1)中间这条短粗的线叫做分数线,表示平均分,分数线下面的数,叫做分母,分数线上面的数叫做分子。

(2)谁来说一说3/4这个分数中,4叫做什么,3叫做什么?2/4?

活动三、巩固练习,深化提高

1.下面图形的涂色部分,哪些能用1/2表示。

2、课本P100 、 T1

(学生自主完成,指2名学生说一说写出的分数表示什么意思)

3、课本P100 、 T2

(学生自主完成,1名学生说为什么?)

4、出示课件判断

师:考考你的眼力和判断力

(学生用手势表示对错,说清楚为什么错)

活动四、总结评价,拓展延伸

师:通过今天学习分数,你感觉分数怎么样?你想对分数说点什么?

学生发言。教师简要总结。

【设计说明:一节课的结束,不应是学生一段学习历程的终点,而更应成为引发他们深入学习的起点。本环节一是想呈现学生学习的真实效果,便于相互学习,共同提高。二是想以此引发学生对分数的探究热情,将学习引向深入。】

《分数的再认识》教学反思精选篇6

本节课是学生在三年级学习过“分数的初步认识”的基础上,五年级再一次认识分数的完整意义。因此“分数的再认识”不是初步认识整体“1”,而是对整体“1”的再认识, 是在学生已经懂得整体“1”是“一个物体”、“一个计量单位”,或“由许多物体组成”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但是学生对整体“1”的重要性认识不够深刻,所以本节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通过操作活动,感受部分与整体的关系,体验到同样拿出整体“1”的几分之几,但是由于整体“1”不同,拿出的具体数量也不同。另外,还让学生根据整体“1”的几分之几所对应的数量,描述出整体“1”的大小。

1、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在教学中,我创设了“拿粉笔”、“比一比”、“画一画”等多个情境,激发了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欲望,使学生感受分数对应的整体“1”不同,分数所表示的部分的大小或具体数量也就不一样,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感受、理解数学问题。

2、注重引导学生在生活中自己发现问题、自己讨论解决问题。如在“拿粉笔”的活动中,我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并提出问题,然后再组织学生讨论解决,让学生在民主、和谐的氛围中充分合作开拓思维,提高了学生的合作探究的能力。

本节课,大多数的学生能提出问题,积极主动地参加讨论问题,争先恐后地抢答问题。然而也有一些问题是值得我继续思考的:分数的再认识,再认识的内容有两点: 1、在具体的情境中,进一步理解分数的意义。2、结合具体的情境,体会“整体”与“部分”的关系。

思考一:这里的“进一步”、“体会”两词就属于模糊词语,对于老师而言,比较难以把握,到底“进到哪一步”?“体会到哪一层”?

思考二:我们如何对学生进行评价:他是否进到那一步了,是否真正体会到了。评价标准是什么?仅仅是那几道题?教学过程中,拿粉笔环节进行的.很顺畅,几乎异口同声说出“因为总枝数不同,它们的1/2当然不同”。是不是这样就算是体会了呢?特别在上了第二课时带分数、假分数后我发现有大部分学生其实并没有真正体会部分与整体的关系。记得在上第二课时要求把三张饼平均分给四个人时,大部分学生按课本上的分法说出两种不同的分法。但这时彭威同学站起来说: 三张饼,每张平均分成四份,就一共分成了十二份,每一个人就吃了其中的十二分之三,大家一听,觉得他说的也有道理。之前,大家的分法是:三张饼,每张平均分成四份,每个人都吃了一张饼的四分之一,一共吃了三个四分之一,也就是四分之三。显然,彭威的分数与之前大家的分数是不一样的,那究竟为何会出现这样不同的两个分数呢?其实,出现这样的局面,是因为这两个分数的总体,也就是单位一是不同的,一个是把一张饼看成整体,一个是把三张饼看成整体。虽然我知道这其中的原因,可学生们知道吗?思考后我知道,其实学生出现这样的情况是有原因的。因为在前一课时《分数的再认识》中,学生知道了两个不同的总体,即使它们取相同的几分之几,结果也是不同的。正是学生有这样的已有经验,才会出现分出的饼有四分之三和十二分之三的两种不同结果。也正是学生有这样的经验,我开始让学生讨论:四分之三和十二分之三的总体分别是谁?开始学生有点不了解,渐渐地他们明白,四分之三表示每个人吃了一张饼的四分之三。而十二分之三表示每个人吃了三张饼的十二分之三(也就三张饼的四分之一)。

为这类问题我们数学组的老师还争论了两天。我总觉得我们很多老师教知识也不能前后连贯。教的是五年级的内容好像三年级学得做法就不能用了。很多老师居然还认为把三张饼平均分给四个人,每个人的得到的饼不能用十二分之三表示。可见分数的再认识难度多大,要真正理解谈何容易。并不是照本宣科做到书上几个题目就算掌握了。其实分数的再认识是第二课时学带分数假分数的铺垫。学生只有充分理解了部分与整体的关系后才会理解例如四分之九这些假分数,否则学生用三年级学的分数的知识来理解这些假分数是想不通的。才会理解整体看的不同,(即单位”1”不同)可能写出的分数就不同。

《分数的再认识》教学反思精选篇7

从整数到分数是数概念的一次扩展。无论在意义、读写方法及计算方法上,分数与整数都有很大的差异。本册教材主要是借助操作、直观,从“部分-整体”的角度初步认识分数。安排简单的分数大小比较和计算的目的也是为了理解分数的含义。安排分数的简单应用目的是让学生学习用分数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沟通除法与分数之间的联系。

成功之处:

1、借助直观操作,理解分数的含义。在教学中,首先通过分一个物体,如一块月饼、一个圆、一张长方形纸和一张正方形纸,让学生理解不管是平均分成几份,分母就是几,表示其中的一份或几份,分子就是几。在整个例1和例2的教学中,学生发现我们所得到的分数都只是这个整体的一部分,初步认识分数的含义。其次,对于平均分的教学要尤为重视,分数必须是在平均分的基础上才能得到分数,我们通常所说的'分数线实际上就是表示平均分的含义。

2、注重多元表征之间的转换,理解分数的含义。在教学过程中,首先利用分月饼的现实情境,在平均分的活动中得出用1/2、1/4表示;然后用一个圆、一张长方形纸,在平均分的活动中得出用1/3、1/5表示。通过这样多种外在的表征方式,实现由平均分物体到图形表征,最后抽象出分数的数学符号,体现了“行为”“图形”“符号”等多元表征方式之间的转换,做到了顺向思维的引导;最后又通过折一张正方形纸表示出它的1/4,这是根据给出的分数符号进行的回溯操作活动。多元表征之间的转换实质上就是在“有来有回”的过程中实现的,学生经历了这样一个过程,就可以建立起“行为”与“符号”之间的相互对应关系,才能更好地理解分数的意义。

不足之处:

个别学生对于平均分还是存在判断上的问题,导致练习中出现错误。

再教设计:

注意强调“平均分”。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