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时计时法第二课时教学反思8篇
教学反思要求教师以开放的心态面对自己的教学实践,勇于接受教育教学中的挑战和批评,以促进个人的成长和不断提高。需要教师时刻保持对自己教学的敏感性和自我反省的意识,以不断提升自身的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现在随着小编一起往下看看24时计时法第二课时教学反思,希望你喜欢。
24时计时法第二课时教学反思(精选篇1)
每个人教新教材都有同样的感受:例题的难度大。在我们大多数学生知识和能力基础上去学习新的知识跨度大。新教材例题后的练习题很少有对例题类似的基础练习,可以说是一练一变,真可谓是举一反三。基于现状,我们只能从自己的教学中解决这一问题。
教材的例3是教学计算简单的经过时间。教材密切联系实际,通过解决坐火车从北京到石家庄要多长时间的情境,引出知道开车时刻和到达时刻求经过时间的问题。第一,题中的两个时刻不是统一的记时法,这一点是需要学生注意的。第二,求经过时间学生也是接触过的,但是在三年级的上册,离现在也有一段时间,同学对一些知识有所遗忘,需要帮助学生回忆一下。教学时,我先出示题一:我们是下午2时40分从北京出发的,列车下午5时45分到达石家庄站。坐火车从北京到石家庄要用多长时间?这是一道热身题,学生已学过。目的在于让学生回忆起计算经过时间时用开车时刻和到达时刻求经过时间。然后出示题二:我们是上午11时40分从北京出发的,列车16时15分到达阳泉站。坐火车从北京到阳泉要用多长时间?这道题是对原例题进行了一下修改。首先让同学们默读题,发现这道题和题一有什么不同。同学们很快就找到了,这道题中两个时刻的记时法不同。我引导:“你觉得在做这道题是应该注意什么?”同学们:“先把记时法统一了。”有的说:“都统一成普通记时法。”有的说:“都统一成24时记时法。”我让学生自己做做看。学生做完,班里汇报。大家一致认为如果开始时刻是上午,到达时刻是下午。都统一成24时记时法比较简便。否则必须先求出上午经过时间,再加下午经过时间,才能求出。这一环节也为计算开车时刻和到达时刻不在同一天的经过时间奠定了基础。好好文库发布 WwW.HaOhaOwenkU.COM
针对我们的学生,对例题做必要的修改和补充,让孩子们学得轻松,学得扎实,学有兴趣。
24时计时法第二课时教学反思(精选篇2)
24时记时法,是在前面学生已经认识了钟面,学习了时、分、秒有关知识后学习的一种记时法。它在现实生活中的用途比较广泛,与学生的生活联系非常密切,通过学习可以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时间观念,养成合理安排时间、珍惜宝贵时间的好习惯。
本课的重点是让学生理解和发现普通计时法和24时计时法之间的联系与区别,学会正确的转换普通计时法的时刻和24计时法的时刻。鼓励学生打单交流。讨论,有学生得出结论,发挥了学生的探究能力。联系由浅入深,解决方法力求多样,给学生独立创造。思维的空间。从学生感兴趣的节目预告单进行两种计时法的互换,更是巩固了所学的知识,同事也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如果再能给学生及时的评价,就一定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不足之处:在尊重学生。以学生为主体的前提下应使教师的调控。点拨更具有启发性,把握好教师的主导作用。需要改进的地方:1、有关时间的知识本身就很抽象,学生不易理解,应该加强引导,多设计些有趣的练习,更多的联系生活,这样学生理解起来会容易一些。比如设置一些学生上学放学的时间等练习。2、13:00的讲解不到位,在学生发表完自己的意见后应该总结说:下午1时,时针已经走了12个小时,到下午1时又走了1小时,所以就是12+1=13,这样后边找两者关系的时候就会容易一些。
24时计时法第二课时教学反思(精选篇3)
一、通过直观教学务必使同学们理清“普通计时法”和“24时计时法”的根本联系和区别
这是一个最基本的问题。两种计时的方法在说法上虽然不同,但是归结起来就是同一个钟面的两种读法(两种用法)。无论哪一种用法,可都离不开钟面上的那12个数字。12时计时法(也叫普通计时法)是社会上传统的用时方法,它和24时计时法相比较,无非是重复读一次那12个数字,结果就出现了两个1时,两个2时,两个3时,……两个12时。例如:钟面上的1时,当天的午夜有一个1时,它是新的一天的开始,到了中午仍有个1时等。而24时计时法,虽然用的也是钟面上的那12个数字,但和12时计时法的读时方法不同。也就是说钟面上的12个数字不重复读,而是出现连续的读用方法。例如:从午夜的1时一直读到中午的12时后,下面的1时就直接读作13时,那么1时后面的2时就续读作14时……,读到午夜的12时时就读作24时,这就是24时计时法,它正好是一整天的24时。
通过黑板上的钟面,使同学们产生对家里的钟面的联想。通过老师的反复对照读法,使同学们也能很好区别这两个不同的概念以及它们的内在联系,从而为下面的实际计算打下坚定的基础。有了概念,同时,也就有了有计算的基础,这就是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完成的第一阶段。务必引起老师的重视。
二、以“求列车运行时间”为代表,推出诸如此类的简易计算公式
学习的目的在于应用,讲清24时计时法的概念之后,就要进入实际的计算的教学。但是大部分的同学往往存在着一个“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的问题,在实际的计算中总是糊里糊涂的。例如:一列火车10:22从首都北京发车,19:29到达沈阳。求列车的运行时间。还有,一场 演唱会从8:30开始到14:30结束,求演唱会演出的时间等。诸如此类的计算举不胜数,要是见一题就给讲一次怎样的计算,那就麻烦太大了。所以凡属这类的计算问题,都可以概括出一个简易的公式,让同学们像应用其它的公式一样,轻松地把数字代入公式中就即刻求出。那就是:结束时间——开始时间=运动时间。这个公式即通俗易懂又涵盖了很多问题的时间计算。对于同学们来说,在老师的启发下是很容易接受的,运用起来也颇为方便。关键是公式中的运动时间这个概念要让同学们理解好,它代表了很多事物的运动时间,接近的有飞机、轮船、汽车、摩托车、自行车等等,有些事物虽不接近行走,但也是运行的事物,有如:比赛、会议、义务劳动、演唱会等也都可看作运行的事物,只要有开始时间和结束时间,就可以代入这个公式中求出运行时间。在掌握了这个公式以后,有关的运行时间的计算就彻底的解决了。如:19:29--10:22=9:07,这个9:07就是火车在北京和沈阳之间的运行时间。又如:14:30-8:30=6:00,这个6:00就是演唱会的“运行时间”,同学们运用这个公式解决实际的时间计算问题,就非常的灵活和得心应手了,这样一来,实际的教学效果也就大大地提高了。同时也缩短了教学的过程和时间。
三、另一个关键的问题是还要使同学们认真掌握实际的计算技能
这是所说的计算技能主要是竖式的计算(笔算)。列竖式时必须使同学们会进行时间单位的换算,也就是时间的单位时与分的借位和进位问题。虽然同学们把1时等于60分,60分等于1时背记的很熟,但在竖式中的具体计算时,必须使同学们知道,分与分之间,时与时之间都是借一当十,够十进一,可是时与分之间的借位和进位却是借一当60时够60进一。例如:19:20中20分不够减去30分,得从前面的9时中借一,但借一时就等于60分,原来分的十位上是2,现在就是8减下面的3,()结果原来时十位上的9只剩下8去减下去的0。因此得出 19:20 这样的结果。又如 8:45中的45分加上25分等于70分,但不能写成70就完事了,应拿出60分向前面的时位上进一,而得出到8:45,而不应该写成11:70,以上这样的换算技能十分的重要,我们务必给同学们讲明白,写清楚,免留后患。
四、列车运行时间跨越两天或多天的分段计算方法
该问题也是一个难度较大的问题,但实际上也是一个引伸问题。通过上面运行时间求作的简易公式的教学,只要同学们对于求当天的运行时间熟炼了,在老师的启发引导下,也都能较顺利的通过的。但是也会遇到个别的(少部分)同学产生糊涂和混乱。这也是整个教学中的难点部分。例如:一列火车从北京出发的时间是18:00,到达上海的时间是第二天8:25,求这列火车的区间运行时间。对于有些同学似乎无从下手,不知所措。但当我们讲出灵活的计算方法和步骤时,也就使他们不再感到困难了。也就是说,从今天的18:00到晚上的24:00属今天的运行时间,用24:00减去18:00等于6:00,这6:00就是今天的运行时间,所不易看出的是24:00,它是一个不明显的数字,但这个数字很关键,它是两天的分界线,计算时必须用到它。今天的运行时间求出后,再加上24:00以后的8:25(每二天后运行的时间),就是整个人北京到上海的全程运行时间。列综合算式:(24:00——18:00)+8:25=14:25。
24时计时法第二课时教学反思(精选篇4)
多年来的教学经验,使我深深认识到在《24时计时法》的教学中,常常遇到同学们普遍存在着认识上模糊、应用上糊涂,以至在时间的计算问题上无从下手,不知所措。在上完这一课后,看到同学们的表现,觉得效果不是很理想,回想这一节课教学过程,有成功也有不足:
一、从教学重点来看,效果还是不错的。
本课的重点使学生理解和发现普通计时法与24时计时法之间的联系与区别,并能正确地把用24时计时法表示的时间与用普通计时法表示的时间进行互换。我抓住重点来进行教学,由学生得出结论,发挥了学生小组合作的精神和探究能力。
二、从练习的设计上看,巧妙、开放。
一个练习,由浅入深,解决方法也多样,给学生创造的、发散的空间。而且从学生感兴趣的节目预告单进行两种计时法的互换,更是巩固了所学的知识。在评价上,我能及时给与适当评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兴趣也激发了。
这节课也有不足之处,从备课的角度看,备学生备得不够充分。学生在理解24时计时法上还有一定的难度,不能很快辩出24时计时法和普通计时法。对于这方面,我要多加努力,不断反思自己的不足。
24时计时法第二课时教学反思(精选篇5)
24时计时法是人教版三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教学知识。在教学过程中,我着重从这样几个方面重整教材。
一、以学生生活经验为切入点
学生对时钟的认识停留在能看钟面并读出那个时刻是几时几分,对普通计时法一说并没有形成概念。以此为起点,在导入时,我创设了通过看时针和分针同时指向12的钟面,让学生猜测我此时可能在干什么。有的猜老师可能在吃午饭,有的猜老师可能在睡觉,多种答案的提出引发了学生的思考:同一个钟面可以表示一天中的两个时刻,怎样表示才能清楚不造成误会呢?学生的生活经验指导:在12时前加上“晚上”、“中午”等这样的时间词就能准确地区分了。思考:加上时间词多麻烦呀!能不能不用时间词也能把时刻清楚地表示?你在哪些地方见过不加时间词表示时刻的方法。学生根据以往的生活经验提炼出手机上、电子表上、电脑小票、电视机、营业时间等地方曾出示的时间,顺理成章地引出即将学习的24时计时法。数学知识往往是以生活经验为切入点,创设问题情境,贴近生活实际。教学中把新知识的生长点建立在学生已有的经验之上,使学生觉得数学知识就在自己身边,激发学生学好数学知识的动机。
二、探究新知,系统构建24时计时法,突破难点
一天是从0时开始的,而学生往往因为生活经验的引导,让大家误以为天亮了就是一天开始了。因此我设计了“2009年新年钟声敲响的视频”,通过主持人的播报理解:0时是新的一天的开始,一天是从大家甜甜的睡梦中开始的。随着时针的脚步,在钟面上走过2圈后,0时——24时浮出水面,其中13时——24时的.理解是难点也是重点。学生会习惯性的数数,对13时的来历却颇为费解。“你是怎么想的”开启了学生思考的大门。接着数下去固然是方法之一,更重要的是渗透钟面上的时刻+12得出13时——24时的方法。在通过课件显示0时——24时每一个时刻的出现,学生便彻底明白了24时计时法的来历,此时重新揭示并理解课题。
本课最大的难点是两种计时法的转换。同一时刻可以用两种计时法转换,转换的方法是需要学生探讨的。在出示用普通计时法与24时计时法的表示一天中的24个整时的比较表后,发问:比较一下,你发现了什么?
生答:第一个表表示前半天的时刻(时针第一圈走的时刻),第二个表表示后半天的时刻(时针第二圈走的时刻);普通计时法要用时间词区分,24时计时法不用时间词;普通计时法用的数是1——12,重复了一次,24时计时法是用0——24,分别只用了一次;第一个表(前半天)只是一个有时间词一个没有时间词,数一样,第二个表(后半天)数不同但24时计时法都是用普通计时法的数加上了12……诸如此类的发现,学生能找到很多。而所有的发现都是为了突破两种计时法的转换。在学生的主动探究、体验过程后,所有的发现都是那么有价值。此时师指着表格小结并板书转换方法:加减时间词,加减12。至于为什么要互换,学生们可能也会问到,因为国际通用的是24时计时法,而生活中经常用到的是普通计时法,所以为了更好的理解不易出错、计时准确的24时计时法,活学活用,学以致用,转换的学习很有必要。当某个场合出现了一个24时计时法的时刻时,脑袋中必然要快速地反应出那个时刻是白天或黑夜,以至于不会造成时间误差。
“你喜欢哪种计时法?为什么?”则是体现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与选择,关注人文素养,两种计时法各有所长。
本节课还有几个方面是我极待加强的:首先是语言功底,一节课下来,我的语言废话太多,显得罗嗦。其实是知识点过渡不够自然,提问指向性不明确。在今后的教学中,我要多提醒自己这些短处,争取上出更好的课。
24时计时法第二课时教学反思(精选篇6)
教学中学生对24时计时法也有所了解,但由于人们生活中口头中常用普通计时法,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中,习惯于普通计时法。正像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奥苏贝尔说过,影响学习的最重要的原因是学生已经知道了什么,我们应当根据学生原有的知识状态去进行教学。因此教学过程中,由于对学生的生活经验关注不够,没有找准教学的起点,偏离了教学的难点。
因此,在教学中应该从以下两方面着手解决:
1、结合学生的实际生活,给学生充分的空间讨论、合作、交流。
让学生读后电视节目预报表中,不要急于引导学生探索下一个内容,而是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充分的空间交流讨论,自己想,同桌说,小组问,全班评,一步一个脚印,使学生建立两种计时法的联系,强化24时计时法的表象。在了解24时计时法的基础上,通过读天文馆的放映时间表,再次用两种计时法交流讨论同一时刻,借助表盘,直观地区别两种计时法,明确同一个表盘,两种不同的计时方法这一根本不同,更为主要的让学生独立利用表盘,在小组间再次讨论交流两种计时法的联系和区别。
2、捕捉“生活素材”、采撷生活中的数学实例,增强教学实际,使学生在生活实例中理解。
有些数学知识需要让学生在生活空间中学习,在生活实践中感知,在从生活实践中解决,本节课就需要这样的教学,有了前面理解的基础,通过书中或举例中的生活素材进行应用强化,这是必要的,也是必须的,因为“实践过的记忆最深的”。我们在教学中经常会发现,学生课本上不会,说不清,可是到了生活中却能应用自如,这就是生活经验的作用,本课内容与生活联系最为紧密,把同一时刻放到生活实例中用“普通计时法”和“24时计时法”联系和区别,学生易于比较,便于理解,是突破重难点的好方法。
24时计时法第二课时教学反思(精选篇7)
时间单位是较为抽象的计量单位。低年级时学生已经初步的认识了时、分、秒并在生活中越来越多的积累相关的知识。同时时间单位是与生活有着密切联系的知识。24时计时法在邮电、交通、广播、商场等部门被广泛采用,学生也并不陌生。但是24时计时法是怎样计时的?为什么要用这种计时?如何口算经过的时间等却是学生较难体会到的。因此在教学时,我注意在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突破。
(一)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进行学习和理解。
开课时,采用学生喜欢的商场购物,观注营业时间让学生利用已有的经验发现24时计时法。在教学认识24时计时法的形成时,让学生跟着时针的变化联想一天的生活是怎样进行的,从而体会到一天时针要走两圈,每圈走12小时,自然而然的理解到了24时计时法的产生。接着让生结合生活情境进行24时计时法和普通计时法的互换,比较、发现使用24时计时法的优势,并掌握两种计时方法的转换方法。
(二)重视直观教学,发挥多媒体课件、钟表模型教具、学具的作用
抽象的时间单位的学习,无疑让孩子在理解上存在着一定得困难。为了帮助孩子们更好的理解24时计时法。教学中,通过多媒体课件的演示从0时到24时的这一过程,让学生清晰的理解了它的产生。同时辅助用钟表模型教学具,让学生观察钟面时针的走动,以及动手操作经历拨一拨的过程,在观察中进一步体会外圈和内圈的数的关系,让学生积累丰富的表象。理解24时计时法。在教学计算经过时间时,通过观察钟面和直观演示,让学生能对经过的时间进行口算,线段图的教学让学生对时刻和时间的区别有所体会。
教学后发现本课学生在计算经过时间时存在着一定的困难,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1.计算前,没有仔细观察给出的计时方法,没有统一计时方法,从而导致用两种计时法混合计算造成出错。
2.计算从第一天某刻到第二天某刻的经过时间时,不理解应先将第一天经过的时间算出再加上第二天经过的时间。而是直接用第二天的结束时间去减第一天的开始时间,从而导致出错。这些是在后续的教学中应该帮助着重理解的地方。
24时计时法第二课时教学反思(精选篇8)
《24时计时法》是学生在学完时分秒后学习的,因为时间方面的知识比较抽象,因此上完《24时计时法》一课后,看到同学们的表现,再看一看检测的结果,回想这一节课的全过程,我有以下几点思考:
一、以后教学中值得借鉴地方
1、创设生活情境,激发学习兴趣,让数学与现实生活紧密结合。
现实生活中到处有数学,到处存在着数学思想,关键是我们教师能否善于结合课堂教学内容,去捕捉生活数学实例,为课堂教学服务。这节课我在导入前先问学生:你每天从早到晚都干些什么?这样唤起学生已有知识经验,也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先引出普通计时法,然后观察电视节目预告说自己喜欢的电视节目时间?用学生非常感兴趣的电视节目预告表,引导学生说出在生活中还会用到另一种计时方法,即24时计时法。与生活的联系及形象的展示使得学生初步对24时计时法与普通记时法的有了很好的认识。
2、加强直观教学,激发学生直观形象思维降低认知难度。
在教学中,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变静为动,用活动的钟面,将24时的形成这个难点突破。激发学生发言乐趣。课堂中,课件的使用特别是那个一昼夜钟面变化过程(随着钟面的变化,夜色星星月亮逐步变淡,太阳慢慢升起,再到夜色星星月亮的过程),加深了学生对24时计时法的理解,降低认知难度。
3、设计有情景的练习,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
在练习上我采用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常见的事物,如:火车票上的时间,银行门上的营业时间,公路上小汽车的禁止通行时间等,让学生知道数学无处不在,处处要用到数学。把新知识的应用,与生活紧密联系,使学生不觉得这是一种负担,而把它看成自身的需要,让他们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让他们在生活应用练习中感受成功的喜悦。
二、以后授课需要注意地方
1、从备课的角度看,备学生备得不够充分。学生在理解24时计时法上还有一定的难度,不能很快辩出24时计时法和普通计时法。对于这方面,我要多加努力,不断反思自己的不足。
2、课件制作上有错误,课件演示钟表时速度快了学生没看清楚,以致影响下一环节学生的思考讨论交流活动。
3、学生活动时给予活动的时间不足。
4、练习的难易程度要针对不同学生分层设计,练习要加强对比性,让学生在对比中产生疑问从而加深理解与区别。
5、努力把课堂变成学生快乐参与的课堂,课堂上学生注意不集中时师应及时用语言引入教学活动,切实演好自己组织者这一角色。
总之,这节课的收获还是不少的,结合自己的反思,在课后给学生在难点重点上又补了一下。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我要多加了解学生,关注学生。使学生在课堂上能很好的接受知识,从而提高教学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