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好文库范文大全内容页

退役军人创业故事典型人物优秀事迹

2023-11-26 06:42:02互联网范文大全

退役军人创业故事典型人物优秀事迹8篇

退役军人创业故事典型人物优秀事迹有哪些?事迹材料对于本系统本部门实际的针对性更强,事例叙述更为实用。事迹材料的语言朴实、庄重,人物通讯的语言生动、形象。下面是小编精心收集的关于退役军人创业故事典型人物优秀事迹的内容,欢迎参考借鉴。

退役军人创业故事典型人物优秀事迹【篇1】

王接平:永不“退役”的军人本色

在东乡退役军人圈里,有一个令人尊敬的成功者,他就是东乡区__委员、江西华宇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王接平。从部队退役回到地方35年,他放弃条件优越的“铁饭碗”,主动“下海”弄潮办实业,成功创办资产过亿元的江西华宇科技有限公司。在他的带领下,公司先后获省、市“民营科技企业诚信企业”和“国家高新科技企业”称号,产品远销欧美、俄罗斯等40多个国家和地区。王接平也因此于2024年元月,被授予“江西省模范退役军人”。

1980年入伍,1985年退伍。5年的军旅生涯,让王接平始终有一种难以割舍的军人情结,政治过硬、立说立行、铁血担当、扶弱济困终生与其结缘。事业发展了,他不忘关心帮助战友,公司优先招聘退役军人,先后安排30多名退役军人在公司就业。为响应“让军人成为全社会尊崇的职业”号召,他主动找到区退役军人事务局,商量出资设立“立功受奖”基金,启动“情暖战友工程”,对现役军人荣立一等功、二等功、三等功的,分别奖励10000元、6000元、1000元,奖金与立功喜报同时送到军属手中。2024年5月28日,为东乡籍2024年度荣立三等功以上的现役军人送上慰问金22000元。虽然脱下军装,但王接平却一直践行着“拥军”的承诺,创业19年来,始终难忘军人情怀,将爱国爱军的情感转化为拥军优属的实际行动。2024年春节前夕,王接平专程来到驻区部队,为部队送去一头猪肉,慰问部队官兵,以表达退役军人企业家对子弟兵的情深厚谊。

新冠疫情发生以来,王接平致富思源、感恩国家,在全区率先向区红十字会捐款2万元,引发社会各界纷纷效仿。在得知重点优抚对象熊晓群养鸡场因疫情影响鸡蛋滞销后,他立即一次性购买5000枚鸡蛋,同时发动战友积极“带货”,帮助退役军人渡过难关。2024年7月18日,12名东乡籍老兵,在得知老部队星夜驰援九江防汛救灾一线后,积极与老部队取得联系,累计23人自发捐款,满载牛奶、饼干、八宝粥等价值1.1万元物资物品的货车,赶往九江慰问一线官兵。7月21日,慰问车再次满载物资开往九江,王接平驱车2个多小时,给抗洪英雄们送去雨衣、泡面、面包等价值2万多元物资。

王接平虽然脱下了军装,但军人的血性仍在他的身体里澎湃如初,他用满腔热情和无私奉献践行着初心使命。在2024新的一年里,王接平将牢记自己“全省模范退役军人”的身份,把“小我”融入“大我”,向着“我将无我”的境界奋进,积极承担更多的社会责任。以江西华宇科技有限公司为龙头,联合东乡区5名首届“东乡区最美退役军人”兴办8家企业,打造全省第一家由退役军人组建的企业”退役军人创业园”。“退役军人创业园”将重点打造中小微企业,弥补大型企业的短板。“退役军人创业园”建成后可预计可提供300余个就业岗位。同时充分发挥示范引领优势、资源集聚优势、平台影响优势,为退役军人创业减免场地租金,并提供宣传推广、投融资指导吸引更多退役军人优质企业、资金和技术到创业园落户,努力探索具有东乡特点的促进退役军人就业创业措施、方法和路径,形成可供复制的经验模式,力争把东乡区退役军人就业创业产业园打造成全省优秀示范性园区。永做奋斗者,乐当追梦人,继续抒写“奋勇创业献大爱,树高千尺不忘根”的崭新篇章!出自 WwW.HaoHaowenkU.com

退役军人创业故事典型人物优秀事迹【篇2】

了不起的创业兵|任红伟:退役老兵变身“鸡司令”

“富硒鸡肉鲜嫩营养价值高,鸡蛋味道鲜美。”5月9日,在池州市石台县丁香镇安居尔家庭农场,“士兵兄弟”养殖专业合作社负责人任红伟说。

39岁的任红伟是一名退役军人,也是一名共产党员。参军期间,他多次获得个人荣誉。2014年12月,他婉言谢绝了部队领导让他申请留在部队的好意,也放弃了随妻子户口转业到大城市的机会,怀揣着梦想一头扎进了生他养他的故乡,开始了艰辛的创业之路。

“要做就做别人没有做过的。”部队农场积累的养殖经验让任红伟的想法与众不同,他创办的安居尔家庭农场的牌子挂出不久,就思索着如何让这块牌子响亮起来。为了物色既能适合本地气候环境,又有较大经济效益的种养殖业项目,任红伟多次赴浙江、湖北、湖南等省份考察学习。

通过多地考察调研,他引进了10多个品种的无花果,最终成功优选出2个品种。他还从湖北、湖南引进不同品种的黑山羊种羊进行杂交改良,尝试将小架子羊改良成为大架子羊。任红伟表示,如果改良成功,等到两年一个周期稳产后,将能为周边市场提供种羊苗300多只,鲜肉10多吨,将极大地丰富周边市场需求,还会带动更多的农户发展黑山羊养殖。

在拓宽养殖项目的路上,任红伟并未就此止步。“饲养绿壳蛋鸡的经济效益比本地土鸡高,绿壳蛋最高峰卖到三块钱一个。”他说,他引进的新品种鸡,采取放养+喂食相结合的方式,吃的是纯天然的活食以及麦麸、玉米、豆粕等特制的均匀颗粒饲料,产出的绿壳蛋因为锌铁钙含量高,蛋黄大、口感细腻,深受市场欢迎。

农场的品类和种类逐步扩大后,需要长期和短期工人,任红伟积极招聘本村和周边村村民来农场务工,并在用工时向残疾人和困难家庭倾斜。“农场就在家旁边,工作也不耽误照顾家里,还能增加收入,可真是太好了。”正在农场里忙活的张明说道。

同时,随着绿壳蛋得到越来越多消费者认可,任红伟发动周边村民,成立专业合作社,吸纳周边的两个家庭农场共计200人参与到特色养殖中。对于困难户,他不仅毫无保留地将养殖技术传授给他们,而且还无偿提供种鸡种蛋。仅去年一年,这名老兵贴补农户的资金就达2万余元。

“他手把手指导我,让我快速学会了绿壳鸡养殖技术,现在每年收入增加了两三万元,家里的生活有了很大改善。”丁香镇丁香村农民刘长河说,在任红伟的帮助下,15户村民干起了养殖。

为了将农场进一步做大做强,任红伟在前期投资400多万元的基础上,计划追30万元资金用于拓展种养殖规模。目前农场共吸纳3名退伍军人就业,务工人员8名,其中妇女6名,月工资2000到3000元,临散用工年累计达到500人次。预计今年销售收入达300万元。

因为在乡村振兴过程中的突出贡献,任红伟相继获得了“安徽省优秀退役军人”“安徽省最美退役军人”“全省农村青年致富带头人”等荣誉称号。

“我会永葆军人本色,把在部队时养成的忠诚品质、过硬作风带到实际工作中,用实际行动书写乡村振兴、助农增收新篇章。”任红伟满怀豪情地说。

退役军人创业故事典型人物优秀事迹【篇3】

田灵芝,女,汉族,1971年5月出生,中共党员,武汉市江岸区戎创营地服务中心主任。田灵芝曾是空军预警学院原政治部干部处正团职干部,在部队服役28年,主动选择了自主择业安置,怀着对战友的深厚感情,为退役军人办点实事的初衷,2017年拿出自己全部的退役金和积蓄50万元,创办了戎创营地服务中心。该中心是湖北省首家为退役军人搭建的党建教育、就业创业、技能培训、公益帮扶、政策咨询的社会组织服务机构,成立2年来,本着暖兵心、解兵难、谋兵利的理念,坚持做到“精准服务、赤诚服务、担当服务、模范服务”,受到了各级领导和退役军人的赞许。

__ 为退役军人精准服务

田灵芝创办的戎创营地服务中心建立之初便成立了党支部,坚持党建引领,以退役军人服务站为依托,帮助指导辖区17个社区退役军人服务室开展党建活动。戎创营地突兀中心组织开展主题党日和创建和谐社区活动;组建了戎创老兵“四队一室”(戎创老兵宣讲队、戎创老兵演出队、戎创老兵运动队、戎创老兵志愿者帮扶队、戎创老兵书画工作室);先后为企业、学校、社区以及退役军人,结合重大节日组织联谊、比赛活动,进行法律帮扶、思想帮扶、心理疏导,免费进行书画培训等。

田灵芝牢记共产党员的初心和使命,把精准服务作为宗旨来践行。为了准确掌握退役军人信息,开设了戎创营地公众号,上线人数超过了千人。建立了退役军人人才数据库,根据退役军人的就业意向、特长、学历等向企业积极推荐就业岗位。与在汉的70多家企业建立联系,为退役军人线上解答就业创业政策,提供就业岗位信息和创业项目信息。与武汉市江岸区退役军人事务局联合举办退役军人就业招聘会,近200名退役军人现场签订了就业意向书。

圆兵之梦 为退役军人赤诚服务

戎创营地服务中心是武汉市2024年第7家“创业之家”授牌单位,每月定期开展“戎创沙龙”活动,交流就业创业体会,邀请创业导师为退役军人规划退役后人生之路,聘请创业典型现身说法等,启发战友转变观念,适应环境。

戎创营地服务中心情暖兵心,坚持为退役军人提供服务。不让老英雄孤独,每逢重大节日走访慰问参战老兵、__老英雄;2017年春节前夕,组织武汉地区驻军单位自主择业干部代表约30余人举行迎新春茶话会,倡议全市自主择业干部牢记军旗下的誓言,多给自己找出路,不给政府添麻烦;2024年“三八”妇女节、重阳节慰问__及入藏女英雄活动,湖北日报、武汉电视台、荆楚网等多家媒体进行了报道;2024年春节前举办武汉市江岸区退役军人“新时代、新征程、迎军运、做奉献”联谊会,受到各级领导和退役军人的高度评价;不让创业者犯愁,先后与利川山泉水、味稻家机器人餐厅等企业建立了合作关系,利用戎创营地平台资源,为创业者联系了多家客户;与武汉市妇联组织一起整合资源,建立了“妇女微家”平台,发挥“小微家,大舞台”作用,为女军人、军属、社区女居民搞好就业创业、文化生活等服务。

田灵芝把“学习、创新、实干、坚持”作为一种精神去追求,努力将戎创营地服务中心打造成退役军人喜爱的家园、就业创业的舞台、汇聚正能量的摇篮。

退役军人创业故事典型人物优秀事迹【篇4】

____,1964年生,__省__县__乡__村人,1989年应征入伍,在部队度过了3年军旅生涯。1992年退伍回到家乡,从此开始了自主创业的人生旅程,目前他是__村村主任,是当地有名致富带头人,其名下开设一家200平方米的饭店,资产上百万元,创办了京唐绿德有机肥公司,资产也达到上百万元。记着见到____时,虽然退伍已20多年,但给人的印象仍是兵味十足,谈起自己的人生经历,____兴致勃勃,言语间充满了朴实和自信。在部队里,他是标兵,先后多次受到嘉奖,并在执行重大艰险任务时火线入党。

刚退伍回到家乡时,____面对贫困的家庭和落后的乡村,他感慨万千,作为一名退伍军人,他立志大干一场,绝不愧对家人、愧对军人这个称号,经过多方思量、考察,他发现,地处京赞线附近的北罗庄村,来往车辆、人流大,自己在部队又是炊事兵,有一定的厨师功底,他便四处借钱,在京赞线马路边开了一家小饭馆,起初规模小,为了节约成本,饭馆的员工就两人,他当厨师,老婆当服务员,就这样,____开始了人生第一次创业,由于们的小饭馆卫生、干净,服务热情,价格实惠,来此吃饭的人越来越多,生意一天天火了起来,如今,当初的夫妻店,已经发展成面积200多平米,员工10多名,资产上百万元。面对今天的成就,____没有满足和骄傲,始终倡导和坚持诚信经营,每天都坚持早部署,晚讲评,把饭店的卫生,饭菜质量当成自己的至高无上经营宗旨,多年如一日,常抓不懈。

在经营饭店的同时,____用自己敏锐的眼光不断捕捉商机,近年来,罗庄乡养殖业迅速发展,产生了大量牲畜粪便,不但污染环境,也成为当地政府治理的难题,经过外出考察学习,____出资百多万元成立了京唐立德有机肥公司,雇佣工人、购买设备,大量收购牲畜粪便,经过加工处理,变成有机肥料,销往北京等地,正真做到了变粪为宝。使自己的事业又向前迈出了一大步。

吃水不忘挖井人,____深知自己事业的成功离不开家乡父老乡亲的大力支持,回报家乡、回报乡邻成为他多年干事创业的动力源泉,20____年,____被选举为北罗庄村主任,他深知这是一种责任,也是一种担当,他暗暗下定决心,一定要干出点成绩来,不辜负乡亲们的信任和重托,上任以来,____积极配合支部书记抓班子队伍健设,了解村情民意,想民之所想、急民之所急,始终做到群众无小事,并充分发挥自己坦荡无私的的军人作风和胸怀,处理各种邻里矛盾和__事件。如今的北罗庄村展现在大家眼中的是干净整洁街道,一排排错落有致的崭新民房,民风淳朴,邻里之间关系融洽和谐。

无论在军营、家中还是致富路上,无论扮演什么角色,____都尽职尽责,敢为人先,永立潮头,处处展现军人本色,时时争当人之楷模。____经常说的一句话就是,军人的称号是他一生的荣耀,当兵的生涯锻炼了他吃苦耐劳,坚韧不拔的意志和品质,是他一生的宝贵财富。他表示,将继续保持军人这以良好作风,干出更大的成绩,回报社会、回报家乡人民。

退役军人创业故事典型人物优秀事迹【篇5】

田占飞,中共党员,衡水市饶阳县人,1999年12月参军入伍,2001年12月退役,现任饶阳县小官亭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曾荣获河北省“千名好支书”、衡水市“时代新人 衡水好人”、饶阳县“助力‘大众创业’好青年”等称号。他所在的小官亭村,先后被评为河北省卫生村、河北省民主法治示范村、省级森林乡村、衡水市文明村等称号。

群雁高飞头雁领

“当干部就是要为群众着想。”田占飞是这样说的,更是这样做的。为了稳步提高脱贫户收入水平,他积极对接村周边工厂、企业,根据实际情况,为照顾老人、孩子的村民提供灵活计件工作;为半劳动力脱贫户申请力所能及的公益岗位;为种、养大户提供资金、技术支持;将自家服装加工厂设立为帮扶车间带动4户脱贫户稳定增收。2024年,小官亭村建档立卡户人均收入超过了1.5万元。将小官亭村申请认定为信用村,先后为15户农户申请300余万元信用贷款,解决了老百姓资金短缺、抵押难、贷款贵的难题。为了拓宽群众就业渠道,举办农民职业技术培训班,开设糕点制作、电焊、电工、育婴等适合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免费课程,先后培训4期165人,累计带动村民增收200多万元。

砥砺奋进谋发展

“发展才是硬道理。”这句话一直是田占飞的坚定信条。他带领村“两委”班子,认真厘清集体资产,先后赴山东寿光、河北邯郸等地开展对标学习,多次组织召开党员大会和村民代表会议,转思维、调结构,明晰了土地发包、盘活资源、四旁植树的发展路径。通过招商引资和规范竞标高价发包土地290余亩;对26亩坑塘平整、规划、复垦,盘活了闲置资源;在田间路旁种植速生杨、国槐等集体林木10000多棵,间伐间种实现了可持续发展,年村集体收益20多万元。探索实施了“党支部领办合作社”,大力推行“124”工作法,即以党建为引领,完善社员利益联结和产业延伸两个链条,强化财务、耕地、资金、技术四个保障,推进合作社实现规模化、高效化、专业化、稳定化发展,村民以土地入股,先后入股280余亩,占股60%,村集体以农资、大型机械、农用设施等经营服务资金入股,占股40%,发展小麦优良品种繁育、玉米规模化种植等,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经济效益,预计村集体可增收10万余元。

乡风文明润心田

“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田占飞按照“党旗红、院落美、邻里和、乡风淳、百姓笑”的工作思路,培育优良家风、厚植淳朴民风、弘扬文明新风。完善制度机制,建立健全“四长五包”、“1+10”党员联系户、“十户五联”等工作机制,成立了“六贤”人民调解委员会和综治中心,做到了矛盾纠纷有人调、陈规陋习有人除、和谐稳定有人抓、环境卫生有人监、群众诉求有人管,确保了“小事不出组,大事不出村,矛盾不上交,服务不缺位”。截至目前,有效化解矛盾纠纷137件。积极选树先进典型,开展“除陋习、倡文明、树新风”活动,推选“十星级文明户”、“五好家庭”、“文明家庭”先进典型家庭共42户;广泛开展“好村民、好儿媳、好公婆”、“最美孝子”等身边典型评选表彰活动,用“身边好人”影响身边人,先后评选先进典型8人,通过示范带动,调动广大群众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形成崇德向善、和谐向上的村风民风。同时,开展志愿服务,由村党支部书记任组长,“两委”班子成员任副组长,组成50人的志愿服务队,每月开展2-3次志愿服务活动,清扫村内街道卫生、修理绿化带、清理坑塘等等。

退役军人创业故事典型人物优秀事迹【篇6】

____村退伍军人____,1974年3月出生,1994年入伍中国人民解放军,1995年入党,96年被评为“优秀士兵”,1998年12月退伍后在从事个人小生意,2002年进村委会工作,担任片长,杨胜辉同志把在部队中的良好作风带到生产生活中,认真带头学理论、学科技,不断提高自身的政治理论水平和科学技能,带头遵纪守法、争当治富带头人。在工作和生活中均表现出政治素质好,表率作用突出,工作作风扎实严谨,屡获上级的好评。05年顺利当选为村委会主任,在担任此职务后他更不忘党对他的培养,村民对他的信任。思想上严格要求自己,工作上兢兢业业,08年被评为优秀“一把手”。

在生产及生活中,能保持着军人优良品质,时时刻刻与漾东村人民群众有着密切的联系,经常深入群众中走家串户,宣传党的方针政策,听取群众的心声,及时反映群众的意见要求,努力为群众服务。如在水利建设方面,积极向镇政府建言献策,既为治理河道清理了障碍,又解决了漾东村村民用水问题。还积极为群众排忧解难,办好事实事。提供一切可以提供的帮助;在节日期间组织牵头对特困家庭、单亲家庭进行慰问。

作为漾东村一把手的杨胜辉紧记部队的优良作风,把本村的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发展起来,使农民早日奔康致富,首要的是抓好基层经济建设,全面实施固本强基工程,夯实发展基础。为此,杨胜辉做好两个方面的工作:一是加强班子自身建设。近年来,漾东村两委班子在他的带领下,注重政治理论和业务知识学习,使到两委班子成员人人具有较高政治思想觉悟,了解党在农村的方针政策,熟悉国家在农村的法律法规,掌握至少两门以上农业实用技术。同时,按照“四民主”原则,通过制订完善《村两委干部岗位责任制》、《村民代表会议制度》、《村务公开制度》、《村财务管理制度》等一列系规章制度,规范村务管理行为,提高了工作效率。二是加强对党员的教育。村党支部坚持“三会一课”制度和开展“党员服务日”等活动,提高党员的思想政治素质和科技文化水平,增强党员带头遵纪守法,带头完成农业税任务,带头致富帮富的自觉性和积极性。

杨胜辉在部队是个好班长,在村委一样是个好“班长”,带领村委干部,苦练内功,借助外力求发展,不断壮大村级集体经济。1、发展路边经济。利用地缘优势,吸引外来资金进行经商贸易。2、调整优化农业结构,发展三高农业,在农田改种葡萄的基础上,引进先进技术,营造造血型经济;3、继续经营管理好集体鱼塘,发挥多种经济的效益,营造长效型经济;4、把水产养殖作为发展集体经的一项主要工作来抓,在养殖技术上,每个村委干部进自己最大的努力帮助养殖户,请来省里专家给养殖户们培训,传授养殖的先进技术和经验。去年漾东村共养殖牛蛙近100亩,取得可观的经济效益,今年将继续扩大养殖规模,不断为集体经济造血。

农村创业是艰辛的,他说要先苦后甜,主要体会有以下几点:一是种养殖前要对市场调查,对市场要有一定了解;二是要相信科学、依靠科学技术种植;三是经常参加县、镇举办有关养殖培训班,从而增进技术,增长知识;近年来,在他的努力带动下,周围的村民也都搞起了养殖业。生活水平得到了很大的提高,但还是有一部分村民因为没有资金成本,也不懂养殖技术,所以很难搞养殖业,在这个问题上他左思右想,为了让广大群众共同走向富裕,使村委会的落后面貌得到改变,他希望能利用自己的力量,为全面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贡献一点力量。为了解决村民的就业问题,杨胜辉和村里几个合伙人办起了玻璃厂,刚开始玻璃厂效益并不好,村民的工资也很难按时发放到位,杨胜辉只好贷款给村民发工资。村民对他这样的举动非常感动,有几位村民还劝他先欠大伙没事,等到厂里效益好了,再发给大家,但他坚决要按时发给工人,保障村民的生活。经过几年来他和工人的努力,玻璃厂的取得了可观的经济效益,村民的收入也增加了,村民工作一天可以得到80-100元的报酬,村民对工资收入也很满意。有一位村民说:以前经常为孩子的学费、生活费问题头痛,现在我们只要能每天工作,孩子的上学的问题就不用担心了,而且还能为家里添置几样电器,我们真的应该感谢村长在村里办了这样一个厂,工作方便,收入也很不错,我们大家都希望这个厂越办越好,那么大伙的生活也越来越好!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是他作为一名复员军人对生命价值的追求。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我的宗旨,长期以来他知道作为一名新时期的复原军人、共产党员、村委会主任他时刻对自己高标准和严要求,在今后的学习、生活和工作中,他将更进一步严于律己,时刻牢记党的教导,继续加倍努力,提高自己的思想政治觉悟和业务技能水平。

这些年来在带动群众致富奔小康的同时,他也一步一步实现着自身的人生价值。杨胜辉朴实地说:“一个军营里出来的兵,我只是做了自己应该做的事!”

退役军人创业故事典型人物优秀事迹【篇7】

戎装褪去初心不忘 建功乡村振兴“新战场”

——吉首市关侯村残疾退役军人吴赵刚返乡创业记

金秋时节,走在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吉首市乾州街道关侯村田垄上,稻香扑面而来,村民们忙着收割稻谷,丰收喜悦飘荡在田野上。在不远处的服装加工厂房内,工人们熟练制作着衣裳,一派热火朝天的景象。有一个身影不停地在厂房内来回穿梭,时而与工人交流,时而低头查看产品质量。

眼前这个不停忙碌的男人,就是关侯村残疾退役军人吴赵刚。

书写自强不息 困境变坦途

2002年12月,伴随着隆隆的火车鸣笛声,19岁的吴赵刚踏上了开往永州的列车,成了一名光荣的武警官兵。在部队期间吴赵刚艰苦训练、苦练技能本领,多次获得部队嘉奖。但在2008年一次因公出差中意外负伤,后被部队评残鉴定为7级伤残。2010年退伍后,他坚持自力更生,选择把一次性退役补助当作本金,开始回乡创业。

他先后做过养殖、蔬菜种植,因为不熟悉市场行情和缺少门路,多次创业均以失败告终,但这也为他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屡次创业失败,确实伤心了一段时间,但作为一名退役军人,哪有‘被打败’的道理?既然选择了这条路,认准了就从头再来。”2024年,吴赵刚瞄准蔬菜市场,成立籽禾农产品有限公司,帮助老乡们打通蔬菜销售渠道,因蔬菜品相好,价格实惠,生意异常火爆。每天清晨5点,他就到村里联络订单、核对数量,忙碌成为他的生活常态,努力终于有了收获,当年就获利30万元,随后公司稳步发展,老乡们的蔬菜再也不用担心没销路了,大家的钱包都鼓起来了。

挂心公事私事 路通心更通

要致富先修路,硬化村级道路是助力乡村振兴的重要一环。2024年1月乾州街道启动西门口至关侯村道路提质工程,时间紧任务重,临近过年,用工短缺,工期仅仅两个月。吴赵刚顶着重重压力主动立下“军令状”:“三趟不成就五趟八趟!”“白天堵车就晚上入户算清长远账!”村民要钱过年,他就自掏腰包提前垫付工资、材料不赊账就“真金白银”倾力投入,功夫不负有心人,终于解开了部分村民思想的“疙瘩”,村路如期修得更宽,日子也更有奔头了。

村民利益无小事。2024年临近新年,村民吴全寿家房屋失火被全部烧毁,令原本贫苦的家庭更加雪上加霜;村里患有眼疾的单身汉龙生云的房屋也因年久失修存在安全隐患,综合考虑上述情况,关侯村村两委和工作队决定对他们进行住房帮扶。吴赵刚听说后,主动垫资,过年期间坚守到工地,如期完成了房屋修缮建设。“这次多亏有你,房子修得这么快,谢谢你,今后有什么需要帮忙尽管讲。”吴全寿握住吴赵刚手感激地说,火塘里噼里啪啦燃烧的木柴让村民们觉得很温暖,大家的心更近了。

情系父老乡亲 一富带“共富”

吴赵刚的生活越来越好了,但作为一名退役军人,他还想要扶贫帮困回馈家乡。“自己生活好了还远远不够,要带上父老乡亲们一起过上好日子才是真好”的朴素想法,一直扎根在他的内心。

2024年3月关侯村第一书记符昌树找到吴赵刚,想请他帮忙解决村里部分留守妇女的就业问题,他一口应下,还主动提出在村里建厂带动就业、壮大村集体经济的想法。在关侯村村两委、驻村工作队的大力帮扶支持下,同年8月,他投资15万元成立关侯村服装加工厂,实现20余名留守妇女“家门口”务工。工厂建成后吴赵刚还多次聘请服装高级技师给大家进行专业培训,同时坚持“以老带新”“多劳多得”,激发村民“凭本事赚钱”的积极性。目前,工厂收益稳步提升,预计今年将为村集体经济带来2万元的收入分红。

注入源头活水 土豆变“金豆”

2024年,关侯村为壮大村集体经济,规模化种植土豆,吴赵刚以出资合股形式,在关侯村齐心寨种植土豆218亩。刨土、挖豆、去泥、分拣,一颗颗黄灿灿的土豆破土而出,湛湛晴光下,圆滚滚的“金豆”堆满田垄,煞是喜人,一袋袋装拣好的优质土豆被整齐码放在了运输车上,伴着一阵嗡鸣,满载着“金豆”的货车沿着村道向市里的生鲜市场疾驰而去。今年初夏,土豆喜获丰收,预计为关侯村集体经济增加收入15万元。

“如果没有当过兵,没有党和政府的帮助,没有父老乡亲们的支持,就没有我今天的事业,我会继续努力奋斗,扩大土豆的种植规模,提升土豆品质,让乡亲们的钱袋子鼓起来,日子过得更红火。”吴赵刚信心十足地说。

戎装褪去初心不忘。吴赵刚勇担职责,坚韧不拔,积极返乡创业投身乡村振兴事业,奋斗在农村这片广阔天地,用自己的努力建设着家乡、改变着家乡面貌,带领着父老乡亲们闯出了致富“新路子”,奋力谱写“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新篇章。

退役军人创业故事典型人物优秀事迹【篇8】

退役军人创业故事丨 林小明和他的育秧“梦”工厂

金秋8月,正值中稻的收割季节,位于洞口县高沙镇南泥村的旭民农机水稻种植专业合作社里一派繁忙景象,林小明和社员们正将刚收割的稻谷倒入传送带,进行烘干后再加工打包。而不远处就是湖南省最大的智能化、现代化育秧工厂。

退休再创业:机械化专业合作社应“运”而生

2024年,退休回到南泥村的林小明又拿起了锄头,育秧、插秧、施肥、收割,“虽然我在外工作了几十年,但我骨子里还是个农村人。”可就在他晾晒稻谷时,一场突如其来的大雨,让他大半年的劳作打了水漂。心痛之余,他发现,光靠人力根本无法与自然抗争,必须要有机械化作业体系。

有了想法,他找到村里种粮大户刘其民等人,共同创办了洞口县旭民农机机械水稻种植专业合作社。搞农业!尤其是农业机械化,不懂技术怎么办?学!开弓没有回头箭,凭着在军队锻炼出的一股不服输的坚毅性格,林小明走上了自学之路。“战场上,我连死都不怕,还怕这个!”

创业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对于一个60岁的老人来说更难,农业又是一个非常考验经验和技术的领域。那段时间,林小明带着笔记本一头“栽”进田里。白天,不管是严寒酷暑,还是烈日寒风,到田间记录真实数据;晚上,反复研读农业机械知识。遇到无法解开的难题疑惑,不是去乡里的农技站求教,就是去县里的农业局请教。

就这样,不到两年的时间,林小明从一个什么都不知的“门外汉”成为了农业技术的行家里手。在他运作下,合作社引进大型拖拉机5台,收割机3台,插秧机2台,抛秧机3台,20吨以上谷物烘干机8台,年烘干能力一万吨,全自动大米加工机械2套,建成100吨以上钢架仓库10个,年大米加工能力5千吨。村民们再也不用担心稻谷被雨淋湿,无处存放的问题。农业机械化的应用提高了效率,也逐渐得到村民们的认可。期间,还流转土地1600余亩,覆盖农户400余户。治理耕地抛荒150余亩,全村得耕地抛荒得到有效治理。

创业再升级:育秧“梦”工厂破土而出

耕种收全程机械化操作,林小明几乎以一己之力改变了祖祖辈辈在这块土地上的耕种模式,而这种改变还在继续。

2024年,林小明在县农业局开会,听到了县政府准备打造2000亩双季稻种试验推广基地的消息。当时他脑海里跳出了一个念头,2000亩双季稻光育秧就是大问题,传统的育秧模式肯定无法满足。在这里,他第一次接触到“水稻育秧工厂”。在了解到育秧工厂可以从根本上解决秧苗靠“天意”才能存活的问题时,他心中萌生了一个梦想——他要在南泥村建一个水稻育秧工厂。

对于林小明提出建立育秧工厂的想法,一直支持他的社员却提出了质疑,大家一直都是田里撒秧、秧大栽田,何必专门建个育秧工厂?何况育秧工厂建设中面临巨额的资金投入、微薄的利润空间、漫长的回报周期、更加复杂严谨的农业技术问题。

但军人有军人的倔强。林小明认定的事情,即使再难也要做下去。随后,他去湖南农业大学向唐启源教授请教后,更坚定了他的想法,唐教授告诉他,“不要只盯着眼前的利益,育秧工厂是未来农村的发展方向。”

2024年3月20日,一座投资1000万元,占地面积6000平方米的标准化循环式智能育秧工厂在南泥村拔地而起。

工厂建好了,操控依旧是难题,再次成为“技术员”的林小明感觉压力不小。“都这个时候了,只能向前冲锋了!”水稻生产中育秧是技术含量最高的环节。育秧难,难在对温度、湿度、光照时间的把控上,再智能化的设施在这些细节上依旧需要精准把控。为了摸透三者之间的关系,用林小明的话来说,“就像当年在战场上攻克敌人的碉堡一样,除了正面硬扛,还要学会迂回包抄。”

从那时开始,林小明的家人发现一个奇怪的现象,以前不大看电视的他,突然开始关注天气预报了,而且还边看边做记录,后来才知道,原来他是根据天气的变化,为育秧制订不同的方案。秧苗最适合生长的温度在25°C到35°C之间。冬季寒潮来临,要及时开启大棚内的植物灯,延长光照时间,打开增温器,提高温度;夏季温度高,光照时间长,就要及时开启棚顶的遮阳布,减少光照时间,并喷淋降温。在林小明的反复摸索下,育秧工厂很快进入正轨。

目前,育秧工厂已经安装自动化育秧设备20套,每批次育出的秧苗可供应4000亩水田使用,年生产能力可保证20000亩水田使用量。村民笑着表示,“现在像做梦一样,以前用板秧育要一根一根的分。现在工厂里育出的秧苗,一根一根的直接插秧,还是机械插秧,脚都不用沾泥。”

育秧工厂的建立有力地保障了南泥村及周边村的双季稻生产,育秧从此不再需要看老天爷的“脸色”。

展望未来:梦想还在继续

退伍42年,林小明始终没有忘记作为一名军人使命和担当,即使在退休后安享晚年的日子,他依旧奋战在创业的第一线。4年的时间,他在家乡建起了一个农机机械水稻种植专业合作社,打造了一个湖南省内最大的育秧工厂。

在他的努力下,以南泥村为核心的机械化农业种植经济圈已然成型,不仅带动了粮食增产,农户增收,还为当地的乡村振兴工作提供了一个“南泥样板”。

林小明没有停下脚步的意思,他扳着指头算,“我还不到65岁,我还能再干几年,有了现在的技术底子,以后育秧工厂不但可以培育早中晚稻的秧苗,下一步我准备培育油菜秧苗,还有各种花卉。”

猜你喜欢